第B15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段子VS隐私
想当一个兵
行即裙裾扫落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既然谈刺字,就躲不开岳飞岳武穆。当年,老母亲在他后背上那惊天动地地一刺,“精忠报国”,bang,四个大字成就了一则千古佳话。

史载,此后还有不少人也在身上刺过类似的字,非但没像岳飞那样慷慨激昂、叱咤风云、名垂千古、卓尔不群,反而都惹一身臊。

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中讲,元朝末年,杭州有一说评书卖艺的,名胡仲彬,经常到省市大员府中说书,跟官方人士混得很熟,走后门得到一个巡检的头衔。巡检是县级以下的武职,也没正式编制,大致上算官方授权的民兵武装吧。1357年,红巾起义军如火如荼,胡仲彬“招募游食无藉之徒”,后背均刺上“赤心护国,誓杀红巾”八个大字,准备与起义军决一死战。胡的叔叔居然告发胡仲彬作乱,当局也居然认同胡是在作乱,立即将其逮捕,并搜出花名册,按图索骥。胡仲彬的三百六十余名同党全被诛杀。陶宗仪的记述很简略,让今人实在难以理解,这么一头明晃晃的五毛党,最多也就是行事招摇些,方式粗糙些,看上去,他是真的爱政府爱皇帝,怎么政府就一点不给他面子?

明人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中提到,正德年间,锦衣卫中有个叫刁宣的人,自称后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正德皇帝听说后大怒,命人将其痛打一顿,然后流放到岭南。嘉靖年间,南京的礼部侍郎黄绾被人弹劾,在给皇帝的自辩疏中,也称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几个字,皇帝虽没怪罪,但别人听了都嗤之以鼻,笑其东施效颦。

旁观者的反应,显然与刺字者的初衷相去甚远,怪谁呢?——怪他们平时的表现。周围人与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了解他们做过的那些大事小情,对其人性甚为了解——假如李刚的儿子也给自己刺上“精忠报国”,你相信他能做到吗?忠义之人首先得是个人,如果称呼他为“人”都很勉强,你还能指望他上战场为同胞抛头颅洒热血?那位胡巡检,估计平时也不是什么善茬子。他一聚众,当局就嗅出了怪味,先下手为强,灭了他再说。

他们刻在身上的字,毋宁说是一种反讽,白白糟蹋了这几个好字,所以才引起周围人的巨大反感。刺不刺字,刺什么字,真的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都做了什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8713 2013-11-14 00:00:00 四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