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行人也要路权
西人时装,咱古已有之?
臼银流向尼泊尔
跟台湾老兵回四川
假如我生在大宛(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雪饵专栏国史微秤
臼银流向尼泊尔

乾隆皇帝相当郁闷的是,向来都是入超的大清国,却出现了白银侧漏的情况。

1760年,底定新疆不久,乾隆发布上谕:“舒赫德奏,内地所用银两,携至外藩交易,有发无收,将来恐致耗散,请将绸缎多为解送,较原价酌增运费,则银两亦可渐次收回等语。所见甚是。著传谕杨应琚等、筹酌办理。但所估价值,只增运费,则未免太廉。即如绸缎,亦内地所贵重。行至外藩,自当酌量物情,以定价值。”

一场白银保卫战开始了。

白银的主要侧漏通道,一是通过新疆流失到中亚,一是通过西藏流失到尼泊尔。原因是疆、藏两地与周边邦国的贸易多是出超;还有疆、藏两地,因平叛战争导致以军需为主的大量内地投资进入,白银储量大大超出本地市场的供给能力,溢出流亡周边邦国。

这批外流的白银究竟有多少?谁也没有个准数,但在向来反应迟钝的中国官场,能够惊动皇帝,说明情况之严峻。西方入的一个记录或许可供参考。据一位在1716年到达拉萨的意大利入德希德里(Iββo1itoDesideΓi)记载,1721年入藏平叛的清军,一次性向官兵发放了5年的军饷。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对此进行了测算,认为这笔军饷应合白银93441公斤,数倍于西藏地区的年度财政收入,这还不包括数额更为庞大的军需开支,“这种输入量,足可以在尼泊尔~西藏地区的经济中引起一场革命”。德希德里当年就认为,流入西藏的这批白银,最大部分又流向了尼泊尔。(均据布尔努瓦《西藏的黄金和银币》)

造成这种外流的原因,至少在藏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

早在明朝嘉靖年以前,藏地一直没有辅币,只能将银锭切割成碎银,极为不便。16世纪开始,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开设了一家铸币厂,因此,西藏的银锭送往尼泊尔加工成银币,就成了这两个地区最为重要的金融产业,并因16世纪中叶两地签订了加工条约,而得以制度化。

这一特殊的跨国金融加工产业,表面上实行等重交换,尼泊尔并不向中方收取加工费,但是,其却在银币的成色上大做手脚~~~掺杂铜铅合金。

布尔努瓦的计算表明,这种掺假银币,可令尼泊尔从中获得12%的客观利润。更麻烦的是,当时尼泊尔的马拉王朝,已分裂为三个互相竞争的土邦,他们竞相提升银币里的铜铅比例,甚至掺杂超过一半。如此奇◇的劣币,外观已经毫无银色,而是青色,却在驱除良币方面功效显著。

掺假之外,布尔努瓦还发现,尼泊尔一方还有更大的一笔暴利~~~利用欧洲与中国西藏、内地的金银比价差额,进行炒作,利润最高可达58%,因此,“以西藏和尼泊尔为一方,以北印度为另一方,之间出现了一场有关金属银价格大投机的活动”。

藏地硬通币的超额供应,虽然带来了通胀,对于藏地商入而言,反而从翻番的物价上得到更高的利润,可以从价格照旧的外邦购买到更多的进口品。而且,随着超量供应的白银的贬值,藏地的纳税入更偏向于用白银缴税,而不是商品实物~~~实物投入市场,可以赚取更高的利润。

内外利益拉动之下,疆、藏的白银外流越演越烈,最终逼迫乾隆采取行政调控的手段,一场货币战争在雪域高原和南疆◇海中展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2312 2013-11-26 00:00:00 二 臼银流向尼泊尔KeywordPh雪饵专栏国史微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