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海宁皮草节大上海城开幕
自古英雄出野合
游泳
约指一双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野史中记载明清两代的皇帝时,常用嘉靖、万历、康熙、雍正等字眼来纪年,比如明万历某年。而此前的朝代,比如唐、宋、元等,则不说唐太宗某年。相反,嘉靖皇帝的庙号“明世宗”、雍正皇帝的庙号“清世宗”、光绪皇帝的庙号“清德宗”等却很少被提起。为什么前后有差别?原因是,明清两代的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有一个年号,可以用简洁的单一年号来替代。而之前的皇帝在位期间大多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提起时只能把年号和庙号结合起来,比如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宋太祖建隆年间、宋太祖乾德年间等。

汉武帝以前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年号的。后人整理春秋战国以及秦朝的历史,只能根据国君的谥号追忆当时的年份。后来有了明确的年号,史学家们有了抓手,把历史记载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明清之前的皇帝为什么总改年号呢,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改元均有其原因和规则,也不是乱来的。比如出现灾难时,皇帝希望通过改元来祈祷和平,建设和谐社会。汉成帝刘骜时,兖州豫州一带洪水泛滥,朝廷下诏说:“河决东郡,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辄平,其改元为河平(公元前28年)”。即企盼“河水永远平定”之意。有时出现了“祥瑞”,皇帝也会改元。汉武帝出巡时猎获一只白色的麒麟,于是改元“元狩”;武则天时,罪犯们在监狱里挖了一只大大的脚印,说是看到一个天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武则天便将第二年改元为“大足”。还有的改元是给自己壮胆,明英宗怕别人说自己来路不明,年号遂命为“正统”,清太祖则将自己命名为“天命”。

这些听上去顺口,琢磨起来吉祥的字眼,皇帝们都喜欢拿来做自己的年号,时间久了,就容易撞车。像“建、元、永、大、天、光”之类,屡屡被用。比如建武年号,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东晋元帝司马睿先后被用过七次。有时,同一朝代不同皇帝也先后采用同一年号。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都用“至元”做过年号,如果当时的记录中只写“大元至元某年”的话,就很容易引起混乱。一则关于年号的逸事:话说宋太祖建隆六年,赵匡胤想改一下元,就让宰相赵普找一个前世没有用过的词。赵普读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提供了“乾德”两字。一日赵匡胤在宫中见到一个镜子,上面写着“乾德四年铸”,而其时正是乾德三年。于是问学士陶榖,陶榖答,这是前蜀(五代十国之一)王衍用过的年号。赵匡胤感慨道,以后宰相还得用读书人啊。言外之意,赵普这样的太丢人了。

年号最大的用途当然是纪年,但在封建社会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政治态度。特别是在战乱期间,群雄并起,各自有自己的纪年。其他小马仔选择用谁的年号就表示你愿意和谁站在一起,所谓“奉正朔”是也。清代取代明朝以后,朱氏后裔先后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地方性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等,其中有些还是同时建立的,这时候用谁的年号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了。更绝的是近邻朝鲜,很长时间内一直不肯承认清朝皇帝,私下称清帝为“胡皇”。除对满清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有些私人著述中,直到清末仍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这样的决绝,实在令人唏嘘。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3982 2013-11-29 00:00:00 五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