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孩儿的价值观
有一些善非常简单
吃书
敲山震虎的力度
不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吃书

朋友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铩羽而归,向我感叹:需熟记的法律条文多,现在记忆力大不如前,有时真恨不得把书吃了。

朋友是在打比方,有人却真的吃书。唐朝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张籍是杜甫的铁杆粉丝,期盼能学得老杜的情怀和作诗技巧,偶尔冲动一下可以理解。但是吃书的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不好吃是肯定的,不然何必“副以膏蜜”。

也有吃书效果明显的。有一个故事:北平陶圣俞遇见书生于去恶。相识后,他发现于去恶的书箱里仅有笔墨纸砚,桌子上也见不到一本书,很是纳闷。一天,于去恶向他借了书回去,闭门抄写,一天抄了五十多张,也不装订。陶圣俞好奇心大发,偷偷去看,只见他每抄完一张,就烧成灰吃掉。陶忍不住问他,回答是,我这是以吃代读啊。接着,于去恶当场表演,将刚才抄的书背诵了一篇,一字不差。

把书吃下就真全记住了,简直不是人啊。确实,于去恶是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描写的一个鬼书生。

人完成不了的事,又很向往,往往就将之投射到文艺作品中。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吃书就能记住,想象力已很难得。但搁现在就不稀奇了,当前,很多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学生还希望着人脑能连上互联网呢。

真想记得牢,靠谱点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这个理论应用在读书上,就是要科学地重复记忆。巴金回忆,他小时候按老师要求背书,其中一部是《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吃书”,吃透书,先要吃得下苦。

过目不忘即使真有,接下来也是隔夜就忘。做不到“书读百遍”,有人就“烂笔头”。钱钟书在文章中常旁征博引,让人叹服,似乎是个记忆超人,但杨绛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4742 2013-12-04 00:00:00 三 吃书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