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崩溃在婚礼进行时
房租很贱,收入很低
对镜贴花黄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小时候,一帮小孩伢子互相骂街,最恶毒最容易让对方暴怒的办法就是提对方父母的名字。当时也不清楚原因,反正大家都是这样。等长大了才知道,这原来是一种传统的避讳文化。西方社会,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不算不敬。咱们这里,不但自己不能提,别人也不能提。不但是父母的名字,爷爷奶奶、大叔大伯,凡是直系长辈,大家都尽量躲着。所谓为尊者讳。

因为避讳,历史上留下很多轶闻,颇资一谈。比如,中国的地名有些就是通过避讳得来的。汉文帝名刘恒,时人为避“恒”字,把北岳恒山改成了“常山”。恒者常也,同意不同字。现在浙江有个常山县,与此似乎没关系,但三国时人们提到赵云时,常说“常山赵云”,此处常山,应该就是指这座恒山。人们常把“京师”叫做“京都”,也有其来历。西晋景帝原名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为避开“师”字,于是有了“京都”一说。今日的南京,曾称为建邺,但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叫司马邺,于是南京又多了一个别称:建康。隋炀帝名杨广,当时的广陵改为江都。四川的文化名城阆中,原来叫做隆州,唐玄宗李隆基出世后,隆州就得绕道走,用了一个生僻的字,“阆(音浪)”。唐代宗名李豫,豫章(今南昌一带)改称为钟陵,从此,豫章这个古地名消失了。这个唐代宗可是个有故事的人,戏剧《打金枝》中的皇帝就是他。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哭着回宫告状。代宗不但没替女儿报仇,反而教训了女儿一顿。他这个故事远比名字造成的影响大。

一些常用词汇也会因为避讳被改变。唐太宗名李世民,时人提及“世”,只能说“代”;提及“民”,皆曰“人”,原来设置的吏、民、礼、兵、刑、工等部委,“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加财政部)只能改称“户部”,并一直沿用到清朝。光武帝名刘秀,秀才改称为茂才。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郎中就不能叫郎中了,去掉后面的“中”,只剩下一个“郎”字,侍中改为侍内,中书则改为内史。晋高祖石敬瑭登基以后,姓敬的不好办了,他们不好意思或者不敢再姓敬,遂把“敬”字一拆为二,一为文氏、一为苟氏。所以,今天的文、苟两姓,实为一祖。

更有一些,子孙为避父祖讳,宁可篡改历史。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把赵谈称为赵同子,张孟谈称为张孟同。范晔父名范泰,他在写《后汉书》时,把郭泰改为郭太。

避讳太多,带来的麻烦也多。很多皇帝取名时都取相对生僻的字,就是为了少给百姓带来麻烦,其实这是皇帝们主动避百姓的讳,也是尊重传统的一种方式。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8087 2013-12-13 00:00:00 五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