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文化年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易中天
团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易中天
艺术家金峰以易中天为原型创作的印章,旁边刻着“杯具啊”。

提 名辞

2013年,66岁的易中天开始写作一部从女娲补天讲到民国的通史,他预计为此要付出五到八年时间,并想以这部著作来思考“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撰写“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数代学人筚路蓝缕,留下时代的历史印记。在对“公共知识分子何为”讨论太多的当下,易中天的身体力行,无疑又是一次在“公共”与“知识”之间搭建桥梁的行动。

知青

1965年高中毕业,易中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

学术

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公众

从《读城记》到上《百家讲坛》,易中天追求让学术进入市场。

杂家

写作涉及中国文化、政治研究、美学、社会研究和电视节目衍生等。

历史

2013年开始写作《易中天中华史》,从上古写到民国。

2013年初的2月8日,易中天的生日。“六十六,非不寿”,他援引启功的话续写道:“祸与福,都曾受。从今后,皆天佑。人生事,思量透。病要医,心照旧。多读书,少作秀。高也成,低也就。学到老,活个够。”这一年里,他自称“新青年”,“年轻人折腾,因为他来日方长;老年人,要折腾,因为他机会不多。”

2013年,对易中天来说,“重头戏”是《易中天中华史》的写作和出版。5月,易中天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进行了名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这一套书来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易中天中华史》从出版伊始就伴随着质疑。很多人针对他的写作时间,短短半年多时间出版七卷《中华史》。按照易中天的解释,总序一书算是“第0卷”,此前的2012年,他已经花费了近10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一二两卷,数易其稿。他曾做过计算,每天大约写1000字,就基本可以如期完成中华史的写作。

这套书的策划和宣传可以说将“易中天”这个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前期准备时间足够长,封面装帧设计颇费心思,连每一本推出的时间也都精心选择。先是在北大演讲,推出两卷《祖先》和《国家》,把36卷“易中天中华史”概念整体抛出,引得媒体纷纷报道;而后7月在香港书展发布第三卷《奠基者》;8月在上海书展发布第四卷《青春志》;10月底《从春秋到战国》首发时,恰逢易中天母校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发了一万张票,来了一万三千人”;第六卷《百家争鸣》首发选择在了成都,“作家财富榜”揭晓,易中天获得“年度致敬作家”等两个奖项。

面对媒体对“作家财富榜”的质疑,易中天认为:“我不反对人家为了赚钱而写作。比方说当时古龙就是为了赚钱写作,但是不代表他写不出好东西来,相反他这样的作家会特别替读者着想,会写得特别好看,所以也未必是坏事。我反对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赚钱丧失底线。我不要境界,我要的是底线。”

对《易中天中华史》的质疑再次浮出水面。2013年年末,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批评易中天、龙应台、当年明月都是“历史小清新”。杨念群认为,自己可以写得比易中天更快更好,但“那是快餐的东西,有一定传播和启蒙作用,但是你要提更高的要求,”杨念群说,“大众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有服务性,让人觉得舒服,提供娱乐却未能引导读者深层思考,总而言之,在历史这个重大问题上‘三观不正’。”

面对专业学者的批评,易中天说:“哎,随便说啦!爱怎么给我贴标签,就怎么贴吧。反正最后,我敢断言:一切给我贴标签的人,都是没有贴准的!因为,我是不可能被任何标签框住的!希望将来我的墓志铭能刻上这样一行字:一个不能贴标签的人!”

口述:易中天

采写:赵大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5445 2014-01-10 00:00:00 五 易中天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