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灯下漫笔
朝花夕拾
人生百味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朝花夕拾

蘑菇云冉冉升起

□郭明祥

1964年10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条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又揭开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可以攀登任何科学技术高峰,它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的美梦,妄想称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它的试验成功,震惊了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印度总理和日本天皇。使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时说的“20年内你们也搞不成原子弹”的断言成了笑柄,并使他从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已是50年前的往事了,但它毕竟是我生活和战斗了20年的地方,又是在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亲自参加下发生的,怎能使人忘怀!

我国的核试验场,设在敦煌以西,塔里木盆地以东,天山山脉以南,阿尔金山以北,方圆约一万平方公里,人称“死亡之海”的亘古戈壁。

从飞机上向下看,这里是茫茫戈壁,山峦起伏。黑赤色的是鹅卵石,黄色的是沙丘,白色的是盐碱滩。上无飞鸟,下无寸草。若能看到一只黄羊或野兔都会感到亲切。这里自然条件相当严酷。要在这里生活,必须得经受住“风”、“热”、“水”的严峻考验。

风,每年刮大风50天以上,春季特别强烈,最大风力可达十多级。常常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汽车在戈壁滩上行驶,狂风迎头袭来,沙石会把车身上的油漆打得露出白色铁皮;从尾部刮来,会使驾驶员难以控制;如从侧面袭来,又会把汽车掀倒在地。即使是小一点的风袭来,也会把帐篷刮得翻来覆去,支离破碎。

热,根据资料记载:这里七八月份最高气温可达55摄氏度,砂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0摄氏度左右,昼夜温差达35摄氏度。在这里室外用寒暑表是无法测量的。帐篷里的蜡烛全融化成水状。身上的汗珠还没来得及冒出来就被蒸发干了。炎热的中午,汽车引擎盖会被晒得火烫一般,若手背或胳膊触到,能使你疼上几天。

水,这里奇缺,走上百把里也难找到一滴水,出来建点的人们好不容易弄到一盆水用处可多啦,先是洗菜、蒸馒头、再是洗脸、洗脚、最后再浇地、和泥、制氧等。这里的水碱性大,人们喝了会腹胀、肠鸣、拉稀,没有十天半月工夫是不能适应的。倘若你乘汽车在路上断了水,再碰不到过路车,那可要倒大霉了。

经过五年五个月的艰苦奋斗,试验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记得那天,试验场上空,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全体参试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全场联试和综合预演完成了,星罗棋布的帐篷拆除了,人员和生活物质转移了,沿爆心通往各点公路上汽车疾驰形成的白色尘带消失了……所有的参试人员都集中在红岩山上。

此时试验场的生命除了坚固的地下隐蔽工事内的少数人员外,就算是鼠、兔、羊、狗、猴了。被固定在掩体内外的是鼠、兔、羊、狗,在办公桌前跳上跳下,在驾驶舱摆弄着方向盘、操纵杆的是猴子。它们也穿上了特制的黑、白、红、绿、蓝的条色“服装”。有人讽刺地说,此时的试验场,是一个动物的世界,猴子的王国。

忽然,喇叭里传来雄壮的军乐声,播放着实验进展的实况,开始不断地核对着实验的时间。

“现在是零前三十分,各特定点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

…… ……

“零前十秒、九、八、七、六、五、四、三、二、起爆!”

轰隆隆,似春雷巨响,震耳欲聋。地面很快翻起一个粗大的尘柱与云团接连,形成了蘑菇状的烟云,潇洒自如地耸立在苍天与大地之间。这时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只感到热血塞喉,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的国家确实强大起来了!”喇叭里传来了刚劲有力的声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红岩山沸腾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拥抱着,无数个军帽被抛向空中,还有的战士们把班长抬起向空中抛去。不少人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顷刻间,穿云取样的火箭和高炮发射了;穿云取样飞机拉着一丝白烟向蘑菇云层冲去;担任计量侦查防化分队,身着防毒服,手拿测量仪进入了危险地带;担任电影制片、回收取样的科技人员们也都乘车风驰电掣般地向试验场区内驶去……

我为了饱尝眼福,抢过了望远镜,向试验场望去:呀,爆心成了一片红海,优质钢材的铁塔不见了,周围的地区建筑物已夷为平地,距离爆心较近的效应物,有的已化为灰烬,有的成了铁疙瘩,有的被冲击波冲击得七零八落,人仰马翻……“快,让我也看看”,望远镜在战友们之间传来传去,都想多看几眼这个美丽的“蘑菇云”,各测试点的测试结果,很快传向指挥中心。年近花甲、曾留学欧美的科学家王淦昌同志根据现场的景象和测到的部分数据,肯定地说:“这次核爆炸超出设计当量——试验圆满成功。”

此刻,现场总指挥、身经百战的张爱萍老将军的眼泪流了下来,他拿起电话用颤抖的声音,把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北京,报告给了敬爱的周总理。

远方,蘑菇烟云继续冉冉升起,加上清澈蔚蓝天空的衬托,活像一朵巨型的雪莲花悬挂空中,它洁白无瑕,是全体参试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它凝结着全体参试人员对祖国对人民的情和爱,把它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奉献给伟大的人民。

让我们永远记住吧——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这庄严而难忘的时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7069 2014-10-16 00:00:00 四 朝花夕拾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