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以化人
意在铸魂
征文启事
鸿兴源点心和点心匣子
针线筐
老物件——“老郑州”的童年记忆
两位老市长的郑州情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位老市长的郑州情结

□张江山 赵富海

访谈郑州市第一任市长宋致和,是由第二任市长王均智同志写的联系信。

宋致和同志年方32岁出任郑州市市长,他是骑着大白马由河北来到河南郑州的。

宋致和说:“1948年10月20日,我先到刘邓大军解放郑州十八里河前线指挥所,身份是河北行署城工部长。郑州解放,我是10月28号宣誓上任郑州市市长的。10月22日,我在这个小城镇,发现郑州像一个棋盘,街上只有几个路灯,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得改造。”

宋市长告诉我们,他当市长,还兼市委副书记,这个小城交到共产党人的手里了,他与市委书记赵武成(后是天津市市长)商量改造城市,一定让它有变化, 1948年11月2日,成立了郑州市人民教育文化馆。将个体艺人、说书的、唱坠子的,收归国有,成立国营郑州说唱团。让他们说唱新社会、新生活。

再一个是治风沙,全民种树。宋致和说,那时还没有绿化这个词儿,叫种树防沙,郑州是有名的风沙城。城北黄河花园口,1938年蒋介石开黄河花园口,留下几千个沙堆,一起风就往市里刮,办公桌上都是一层沙。

“1951年,以市政府名义发文件,全民种树,人均两棵,保种保活,没钱,一棵树发2斤小米。开始种的品种多,当时副市长、民主人士史隆甫提出街树用法桐,他到上海原法租界引进10万多棵法桐苗。后来有人反映,史隆甫在法国留学是洋奴,我说:种法桐是洋奴,要是种美国树,就是美奴。干,老史,我给你撑腰。”

1959年12月26日,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表彰会在无锡召开,郑州被称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从此,郑州有了绿城的殊荣。宋市长听后笑了。宋致和说:“郑州解放50周年时,请我回去,我站在金水大道法桐树阴下,绿城名不虚传。”

宋致和1948年10月至1956年任郑州市市长。1956年之后,曾任新疆自治区委副书记,在国家物资部第一副部长任上离休。

访谈郑州市第二任市长王均智同志,我们说了三个话题:一,以您的眼光看郑州市的变化;二,对郑州文物工作的支持;三,请寄语将要举办的“百年郑州展”。

王均智同志是1951年由洛阳市调来郑州市任副市长的,1956年任市长。王均智同志告诉我们,郑州刚解放,城市人口大约是14.5万人,城区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地方太小,郑州地委在荥阳办公,1953年撤销,合到郑州市。郑州现在已是千万人口,城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了,这个变化太大了。

“回忆我当时任市长那段时间,做了几项工作,一是协助史隆甫搞绿化,二是郑州1953年成为全国轻工业基地,协助宋市长引进纺织、二砂、机械等工矿企业,还有大中专学校。三是迎接省会由汴迁郑,我是筹委会主任。1954年10月,我带领干部、群众在火车站欢迎省会领导来郑。四是搞城市建设规划。郑州西部的路南北走向的以山命名,如伏牛路、桐柏路,东西走向的以水命名,如伊河路、汝河路。省委行政区那块的路,东西向路以纬命名,如纬一路、纬二路,南北向路以经命名,如经一路、经八路。城市人口达到100万。这个城市规划还拿到英国展览了。”

说到文物保护,王市长兴趣大增,他说:“我是支持文物工作的,我对城建部门说,多给文物部门点钱,让他们多挖挖。有一年,搞大寨田,古荥的一处汉代铁遗址受到影响。市文物部门的于晓兴来找我,说那是汉代炼铁遗址,不能毁,让我写封信给公社。我写了信,要保护文物,又把公社书记找来交代这件事,保住了这块遗址。”

王市长对即将开办的“百年郑州展”,寄予厚望,他说:“这是大好事,留住城市记忆,很重要,文物局的领导很有思想,有思路。这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好办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1029 2014-10-31 00:00:00 五 两位老市长的郑州情结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