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有礼(郑州大学教授) 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3600多年前就是商王朝的国都所在地。直到20世纪初,郑州仍然保持着封建社会农业性消费城市的特征。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的交会使郑州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型。1928年3月,郑州正式建市,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 1927年6月,武汉政府北伐军占领郑州、开封。新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对于郑州市政,特别注重”,并于7月27日成立郑州市政筹备处,委派王正廷(后刘治洲)为处长。1928年3月,河南省政府决定郑州市政筹备处改为郑州市政府,并依法呈请国民政府批准,正式任命刘治洲为郑州市市长,“依中国国民党党义及中央政府与省政府之法令,综理全市行政事务”。 如果说,清末民初的开埠具有更多经济动因,那么,国民政府时期将中国古代特指交易物品固定场所的“市”作为一级政权,则包含了从经济到政治向现代都市的发展趋势。有着地理、交通、贸易等得天独厚优势的郑州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机遇。 新的郑州市政府设立财务局、社会局、工务局、公安局及秘书处,聘参事、技师、技士若干。与一般县相比,行政机构“局”高于“科”,所辖事务中,土地事务、街道建筑等土木工程、统计、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场所管理等更具有建设现代城市的职能。市区划从原郑县城区析出10.5平方公里,设计人口25万左右。此后,《郑埠设计图》、《郑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等城市规划方案先后公布。同时,省政府派员对郑州市财政进行划分,如市区内地亩附捐、契税附捐、铁路脚夫公益捐、砖瓦窑捐、牲畜捐、庙产等,均明定标准与县政府划分清楚。 郑州城区的扩大与人口的增加互为因果地同步发展,新形成的商业区在吸纳各种商品的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经营者、求职者等各色人等。在人口发展的过程中,郑州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30年代,郑州人口构成中,非农业人口占60%强。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同时,在郑州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妇女。 与经济生活发达同步的,是文化娱乐生活的多样化。1913年普乐园戏院在钱塘里落成,这座砖木结构的三面转楼,上下两层共有座位1500个,规模和设施均居郑州之首。之后,有声电影、“文明戏”纷纷登台。1928年4月,冯玉祥拨款13万元修建碧沙岗陵园,包括中山公园、烈士祠、烈士墓、民主公墓等。1930年又有陇海公园的建成,园中分布着人工池塘、荷花池、林荫路、假山、儿童游乐场等,是一处休息游乐的大型场所。1931年8月,郑县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内有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1934年9月8日,河南省第一行政区第一届运动会在此举行。与此同时,传统的娱乐形式仍然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活动。地方戏剧、杂耍、拉洋片、评书、说唱等在老坟岗形成了中心,是不少郑州人心目中的“天桥”。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与《市组织法》,对遍及全国的“设市热”进行整顿,而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的郑州却处于持续不断动乱的漩涡中。1920~1930年,河南先后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战争、蒋(介石)唐(生智)战争、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连绵的战火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市政建设更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31年1月13日,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决定,裁撤郑州、开封二市,各自归并郑县及开封县。 开埠和建市,是郑州城市化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和步骤。20世纪20~30年代初,郑州基本上完成了从农业性城镇向近代工商业城镇的转移,与省内其他县城包括省会开封在内相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众多新的因素和发展趋势。虽然“市”级政权转瞬即逝,但城市化的基本建设设施和侧重、市政意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体现等,都为郑州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