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热水泼师”究竟为何?
微生活
“委屈奖”人文关怀背后的权益忽略
别挥舞着大棒指责青年“愧对清华”
“拎重估红包”不只是贪腐“绝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委屈奖”人文关怀背后的权益忽略

近日,四川成都市34路公交车司机冯师傅遭遇了一件尴尬事:一名小车车主冲上车指着他鼻子骂,并打了他一拳。冯师傅面对殴打并没有还手,他所在的201车队也因此准备在事情调查清楚后给他颁发“委屈奖”。据悉,成都市至少有25个车队自行设立了“委屈奖”,今年已颁发了10个。(11月13日《华西都市报》)

公交车作为一个流动的公共空间,也是多元异质社会的一个缩影。在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的当下,公交司机和乘客一有摩擦,就有可能引发冲突。冯师傅遭遇殴打并不是由于言行不当,而是“被误伤”——冯师傅在避让其他车辆时,被对方误认为“甩盘子”。情绪失控、心理失衡的乘客将怒气发泄到公交司机身上,让冯师傅“躺着中枪”。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犯糊涂”。乘客的傲慢与乖张,说到底是一种权利越位——打骂公交司机并没有让乘客“高人一等”,反而折射出文明素养的短板。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公交司机选择了回避和退让;公交车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授予冯师傅“委屈奖”,是一种间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慰藉。

在利益多元化时代,“委屈奖”不可避免会引发公众的讨论与思考。反对者认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承受工作压力、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只是公交司机的本分,发放委屈奖有浪费资源和变相福利的嫌疑;赞成者觉得,通过“委屈奖”对员工不公待遇进行补贴,是人性化管理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消解员工的紧张、负面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公交司机的角色义务是将乘客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遭遇乘客的语言暴力和身体伤害显然超越了角色义务。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公交司机成为不受尊重、不受待见的底层群体,得不到作为普通劳动者应有的尊严和体面。明知公交司机尊严和权利受到侵犯,公交公司不为员工维权提供社会支持,反而采取“委屈奖”的方式“内部消化”。

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不断苏醒,这固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可是,一些消费者打着权利的旗号,却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逾越权责边界,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语言伤害。失范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力的规训和惩罚,就会让越轨者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可能形成“破窗效应”。

公交公司从息事宁人的角度出发设置“委屈奖”,从表面上看是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从本质上看则是对员工合法权益选择性的忽略。当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得不到维护,“委屈奖”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好,治标却不治本。

□杨朝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4196 2014-11-14 00:00:00 五 “委屈奖”人文关怀背后的权益忽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