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找“乔庄”
张之洞与京汉铁路
火车,郑州永恒的牵引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找“乔庄”

寻找“乔庄”

□张国源(郑州国棉一厂退休工人)

一位名叫宋平安的古稀老人,回到郑州西郊寻根。时间是1999年的阳春三月,和风送暖绿上枝头。

老人乘出租车跑遍西郊,也没有找到他要寻找的“乔庄”。向很多人询问都是一问三不知,连交警同志也没听说过西郊曾有过什么“乔庄”。

可宋平安认准乔庄就在郑州西郊,记忆中的乔庄坐落在一处田野之中。村庄很小,仅有三十几户人家,村里人同属一个家族,都姓宋。

“的哥”是个外来青年,不了解郑州的历史。他拿出城市交通图认真查找,根本就没有乔庄的标记。时已夜幕降临,老宋让“的哥”送他回到市里下榻的宾馆,约好第二天继续寻找乔庄。

这一夜,宋平安难以入睡,他在努力搜索儿时的记忆,眼前不断地过电影,就是无法定格。

他是1950年秋初离开故土的,应招到地质队,当上了新中国第一代勘探工,随队开拔到春风无渡的玉门关寻找石油。那年他刚满二十周岁,告别了守寡多年的母亲和正在读初中的妹妹。

他离家时听说,郑州西郊要建成一个纺织工业区,当时虽没有让乔庄搬迁,但附近已有不少村庄开始了拆迁转移。

以后的岁月里,老宋随队转战祖国各地,一直居无定所。妹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北京工作,将母亲接去和她一起生活。后来宋平安结婚成家,妻子也在北京工厂上班。老宋每年探亲假都回北京和所有亲人团聚,已有近五十年没有回过郑州故里,可他从没有断过对“乔庄”的魂牵梦绕。而今他已退休,决意要旧梦重温。

第二天,老宋对“的哥”说:“车一直开往西郊‘朱屯’,我记得小时候曾经和村里的伙伴翻过铁路到朱屯看戏。”朱屯是个大村,就在陇海铁路北边,找到朱屯就不难找到乔庄。

不过,朱屯村的旧址尚在,可它早已变成了高楼林立的“都市村庄”。

老宋试探着向一位年纪和他相仿的老者打听乔庄的信息,没想到竟问对了人,老者说他十分了解乔庄变迁的经历。他说,乔庄原来的村址应该是在现今的“杜康大酒店”和国棉一厂幼儿园附近。1951年,乔庄整体搬迁,移到三官庙南边新建成的一处工人新村,村名就叫“新乔庄”。

“柳暗花明”,老宋惊喜不已,谢过老者,驱车直奔工人新村。

“新乔庄”的居民令宋平安感到失望,偌大的一个新村,居住的大都是外来户,几乎找不到一户老乔庄的后人,老宋一筹莫展。

原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乔庄迁过来的村民,参加工作到了不同的岗位,在各单位成家分到住房,陆续搬迁走了。如今新乔庄的住户和老乔庄几乎不存在什么干系,老宋自然故旧难觅。

几经周折,老宋终于打听到,有位家住省纺机家属院的退休工人与他同宗同姓。见面以后,两人竟然都怔住了。

宋平安高声喊道:“您是铁叔叔?!”

那老人也大声叫他:“留柱!你是留柱!”

两位白发老人兴奋得像天真的孩子。“留柱”是宋平安的乳名,论辈分他应该管这个叫铁汉的老人叫叔叔,尽管宋平安比宋铁汉还年长一岁。

这天,郑棉一厂幼儿园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就是宋平安和叔叔宋铁汉。

宋铁汉指着院子中央一棵高大粗壮、枝叶婆娑的梧桐树对宋平安说:“这就是你家门前的那棵梧桐,你走时它仅有碗口粗,如今长成了参天栋梁……”

宋平安靠近梧桐树,认真仔细地察看什么。忽然,他激动得两眼涌出了泪水,感叹道:“叔,这树真是俺家的,您瞅瞅,那年我在树身上刻的‘平安’二字,依然还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7609 2014-11-28 00:00:00 五 寻找“乔庄”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