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鸣梁海战》: “那时我应该已经战死” ●蚂蚁再勇敢怎么打得过大象? □淳于燕(专栏作家) 重新审视近现代历史是一件好事。微博上有人贴出了一篇写国军的抗战细节,林林总总,叫人无法止泪。其中一个小故事写到,1937年淞沪战争中的参谋长郭汝瑰在前线抵抗,伤亡惨重。他在给军长写信时说:“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军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种壮烈感,在看《鸣梁海战》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这是一部韩国片,在韩国创造了票房奇迹,每3名成人中有2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当然,它在中国就只能算是不温不火地上映。 我想,这与这部电影的属性有关。它既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是一部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片。16世纪时,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联合明军出击日本;朝鲜名将李舜臣参与的著名海战有“闲山岛”、“鸣梁”和“露梁”海战,而“鸣梁”这一场并没有明军参与,李舜臣用12艘船战胜了拥有330艘船的倭寇,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争非常残忍,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实力说话的。斗志这种东西,可以让你在赢的时候锦上添花,输的时候死得有尊严,或者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胜得一个马鼻。但蚂蚁再勇敢又怎么打得过大象呢? 李舜臣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了恐惧,既包括己方从恐惧中迸发出来必死的决心,也包括敌方对他百战百胜的恐惧。最终的胜利比较复杂,既得益于其对地理和水文的了解,利用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来制胜;也得益于敌军内部不团结、消极对阵;还得益于从天而降的百姓义军用小船拼死相救! “今臣战船,尚存十二”,是李舜臣请战时的名言。可以战死,不可不战而降。很少有战争片让我觉得,战争是正义的。我是妇人,我有妇人之仁,我怕见血、怕见死亡,本能地反感一切战争。但这部电影,就令人感受到,当只剩下血肉是这片土地的最后屏障时,唯有战死,才能面对起自己的职责,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因为有了情绪的酝酿和铺垫,电影并没有给人以一种碾压智商的感觉,看似合情合理。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应知道,电影对事实进行了很多整容与美化。否则,12艘战船对阵数百的舰军,连一艘都没有折损就大获全胜,和“手撕鬼子”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了。真实的历史是,很快日本就从釜山登陆了,19天后就攻陷汉城;又一月攻陷平壤。两月不到,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宣宗李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避难。 所有的腐烂的政权都有相似之处:前方将军战士百战死,后方送钱送地逃得快。光看电影的话,热血沸腾,肾上腺素分泌,以为站在正义之师的一边;回来一查资料,原来他们也一样,死的白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厌恶战争又是很有道理的。 结尾了,再回应一下开头了。有这么一个故事:抗战开始时,抗日国军奔赴前线,学生们来欢送,一位女学生借机采访一位士兵:我们能打赢吗?士兵坚定地答:一定能。学生妹兴奋地追问:那抗战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士兵严肃地说:那时我应该已经战死了。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