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娱乐 娱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鸣梁海战》:
“那时我应该已经战死”
回望,邵逸夫
少年已成肌肉男
带老少女多飞几年
遥远的阎瑞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望,邵逸夫

●“邵逸夫传奇梦工厂”特展见闻

□一把青(专栏作家)

日子过得快,不知不觉邵逸夫已经逝世将近一年了。这几天,香港电影资料馆为了纪念他,举办“邵逸夫传奇梦工厂”特展。当身临其境,透过照片、影像和物件回望邵逸夫一生奋斗历程的时候,不禁惊喜地发现,他的形象竟然比以往更加立体生动起来。107年的人生,传奇的背后,这位电影帝国缔造者,好像很远又很近。

邵逸夫未满20岁即壮志满怀,树立了“提高中国影片水平,发展国片国际市场”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工本,一手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清水湾邵氏片场。他同样深谙培养新人之必要,成立“南国实验剧团”训练大量演员,投拍武侠片、歌舞片、黄梅调电影等多个片种。同时,邵逸夫亦具备着极为先锋的国际视野,他不仅早在1955年就通过与日本公司联合出品古装大戏《杨贵妃》来观摩日本技术、网罗各地精英,更几度亲自带领李丽华、林黛等当红花旦,参加戛纳影展和亚洲影展,以求把华语电影推向国际。

展览中不少邵氏公司的珍贵旧物,都是邵逸夫影视生涯珍贵的注脚。例如胡金铨名作《大醉侠》的初稿剧本——彼时它的名字还叫《醉侠》,小小的一册,上面工整地写着“呈邵逸夫先生”几个淡蓝色钢笔字,甚至隐约可见圈点痕迹。邵六叔热爱电影靠的是身体力行,除了坚持每天看3部影片的老习惯,就连审核剧本文字这种琐事,想必也是事必躬亲;还有《南国电影》的创刊号,封面女郎林黛的笑容定格在1957年,依然美目盼兮。那时候,邵逸夫刚刚从南洋到香港接手制片业务,就立即创办了这本官方杂志,紧接着又成立《香港影画》编辑部,命朱旭华任主编,西西、亦舒这些如今文坛熠熠生辉的名字,当年都是其麾下的年轻作家。

若是以八卦的角度观望,最吸引人的部分则莫过于邵逸夫与方逸华的旧照片了。在他们相识的上世纪50年代,方逸华还是被誉为“东方的Patti Page”的时代曲歌后,凭借《花月佳期》令邵逸夫一见钟情,遂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召她入邵氏栽培。她由采购部主任开始,做遍公司的各个环节,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最终接管整个邵氏帝国。直至1997年,在发妻黄美珍病逝10年之后,邵逸夫才与方逸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相片中两人虽已韶华不再,却都笑得从容含蓄。一路走来,彼此间互相扶持依靠的江湖情谊,相信早已经超越了爱情。

邵逸夫的神话永远不会落下帷幕,更准确地说,他的离去,反而唤起了每一个邵氏电影的参与者、观看者和爱好者心中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就像张爱玲在《对照记》中所言:“他们只是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1947 2014-12-16 00:00:00 二 回望,邵逸夫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