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文化年鉴 逝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田余庆
傅惟慈
汤一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汤一介

(1927.2.16~2014.9.9)

一介书生

2014年9月9日,87岁的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汤一介撒手人寰。去世前3个月,他抱病出席《儒藏》“精华编”发布会的一幕,令不少在场者记忆深刻。虽然其时已病入沉疴,老人仍念念不忘未完成的工作,“只要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令他最为牵挂的《儒藏》,计划收录3000余种重要的儒学经典,体量之巨甚至超过《四库全书》。能于这样的学术工程中担任首席编委,亦可见汤一介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之高。

汤一介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留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父亲汤用彤是一代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被后人视为经典。尤其是后者,连胡适也赞之“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恪守家训的汤用彤一生不喜政治,他为1927年降生的儿子起名“一介”,取的正是“一介书生”之意。

受父亲影响,少年汤一介从中学时起就对哲学产生兴趣。那个时期,他还接触到了当时的“禁书”《西行漫记》,与同伴萌生“西去延安幻想曲”。大学期间,汤一介开始积极投身政治运动,直接导致他有此转变的,即是震惊全国的“沈崇事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由于共同的理想,与日后成为国内比较文学权威的“北大才女”乐黛云走到一起。

几十年风风雨雨,“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一直不离不弃。在妻子被划为右派的时候,汤一介每次都在信封认真写下“乐黛云同志收”;而当他在运动中被审查时,乐黛云一直在门外的石坎上静静等候……

1980年,汤一介重新走上讲台,在北大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等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著作。这一方面是他对父亲未竟之业的延续与完善,同时也是自身学术上新的突破。早期汤一介的学术研究以佛教、道教为主。1983年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接触到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令他开始反思中国文化的现实命运,提出“普遍和谐理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等问题。当时哈佛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今后形势将以“冲突”为主旋律,根源是文化不同。汤一介连续发文批驳其观点。他认为,人类各种文明必须共存,未来世界的主潮流应是文明的“融合”而不是“冲突”。在那一波大讨论中,由汤一介所多次阐释的“新轴心时代”产生过重要影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9013 2015-01-14 00:00:00 三 汤一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