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破除“唯论文论”
应成高校教改样本
为了郑州的蓝天,不放鞭炮可好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0210jbd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了郑州的蓝天,不放鞭炮可好

本报在郑州发起了“今年过节不放鞭炮”的倡议,派出了多路记者,采访响应此倡议的市民。期望通过这些声音,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环保品格。(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04版、A05版)

最早时期,春节放鞭炮,是为了所谓的辟邪效果,所谓“爆竹一声除旧岁”,赶走传说中名叫年的怪兽。到后来,这项节日风俗的意义逐渐转变成了一种热热闹闹的祝福含义。比如春节开门大放鞭炮,便有所谓“满堂红”的说法,发展到现在,不仅过年要放鞭炮,店铺开张、婚嫁迎娶等均要放上几串。一些不文明的放鞭炮行为,比如总是在半夜放鞭炮、放完鞭炮不打扫,更是给周边环境带来恶劣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放鞭炮的含义既然已经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人们表达祝愿也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形式。过节不放鞭炮,就应该作为一种公共行为规范提上议程。因为,鞭炮带来的危害虽只指向公共领域,由此而来的恶果却指向群体。根据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指数均显明显攀升势态,PM2.5浓度显著增强。2014年除夕当天,甚至达到了最高峰。这意味着短期内,空气污染程度数倍翻升。同一片蓝天下的我们,如何逃避这种危害?

“不放烟花爆竹从我做起”得到了许多热心市民的响应,这说明公民环保自觉正在成为我们城市居民的一种习惯。但必须看到的是,针对鞭炮问题的自觉监督目前还不够,少部分人的不放鞭炮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以此而言,我们开展“今年过节不放鞭炮”行动,正是希望通过一部分群体的自觉,去唤醒和凝聚更多人的自觉。毕竟,不放鞭炮一事,靠的就是个体觉醒。唯有广泛的个体参与,扭转这一习俗带来的恶劣影响、保卫我们的空气质量才能变成现实。

春节传统与改善环境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推动环保方面,鞭炮研发的技术层面也该有积极回响。比如研发一些环保鞭炮,把鞭炮的危害降至最低,毕竟,所有指向不放鞭炮的努力都不是哪一个群体的私事。我们若注重环保,环境便会朝积极的一面前进;我们若破坏环境,环境则会朝坏的一面滑行。对个体而言,少放一串鞭炮就是给全国每年“爆”出的4000吨PM2.5减少了一些积垢;对技术人员而言,多开发一些绿色鞭炮,就是在兼顾传统和改善环境之间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这一个春节,少放鞭炮、不放鞭炮,呼吁研发环保鞭炮,既是城市热心居民的环保期望,也承载着一座城市对蓝天的渴求,理应成为城市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37225 2015-02-10 00:00:00 二 为了郑州的蓝天,不放鞭炮可好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