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7版:2014,他们感动中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杜西有:二十六名五保老人的“好儿子”
王建军: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杜西有:二十六名五保老人的“好儿子”

杜西有今年61岁, 2009年7月,从镇政府退休后仅一年的杜西有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了刘集镇敬老院院长的岗位。两千个日日夜夜,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也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把五保老人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呵护,与老人同吃同住,为他们端屎倒尿,换洗衣物,喂饭送药,无怨无悔。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王新托 文/图

周到细心,无微不至

敬老院一共有26名老人,最大的90多岁,敬老院里的五保老人几乎一半以上有各种各样的残疾,入院老人平时都是单人独户,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有的脾气暴躁。

只有做到“热心、细心、耐心、贴心”,才能真正把这份工作做好。杜西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为了让老人过得开心,杜西有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做他们的孝顺“儿子”。

杜西有从小丧母,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干。他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听不清的用笔交谈,对又聋又哑又不识字的用手势交谈,对那些脾气暴躁的就三番五次耐心细致谈,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性格喜好,杜西有都了如指掌。

老人大都年事已高,杜西有买来血压仪、血糖仪,定期为老人检查血压血糖。老人的衣服破了,他会补;谁有个头疼发热的小病,他悉心照料,非常专业,他办公室备着常用药,随时都会派上用场。对于牙口不好的老人,吃饭时他把骨头剔掉喂老人食用。像这样的例子,连杜西有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自从杜西有接管敬老院,他便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逢有老人去世,他都要参加葬礼,送上一个花圈,送老人最后一程。他说看到老人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比什么都高兴,但是一旦看到老人受到病痛的折磨,他就感觉无比的心疼。为此,他得空便钻研医学、护理及养生有关常识,现在都成半个医生了。

有一次,院里的一位聋哑老人上厕所不慎跌倒,眉骨骨折,杜西有赶紧将他送到了医院。三四天后,老人在医院住不下去了,强烈要求回敬老院。就这样,杜西有把他接回了院里,定时给他换药,按时喂他服药,一日三餐,换洗衣物,在杜西有无微不至地照料下,老人一个多月就康复了。

杜西有说,有时家里侄子、侄女想接回去,老人们都不愿意回去,觉得在敬老院住着舒服。

杜西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独自一人将2000平方米的大院子、厕所打扫一遍,把马桶倒掉;就要到饭点时他负责将贪睡的老人一个个叫起,唤着他们的尊称,甚是动听;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漱、打开水是他最乐意干的事情;从五点起床到八点吃过早饭这段时间最忙,可是年过六旬的他从来没喊过累。杜西有还在敬老院南面空地上开辟了一块菜地,这样保证老人随时能够吃到最新鲜最生态的绿色蔬菜。

杜西有每月1200元的工资,但是很满足,干得也是不亦乐乎,话语里没有半句抱怨。每周二早上,镇里主要领导都会去敬老院看望这些老人们,每当问起杜西有有什么需求没有,他总是说没有。他说老人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这些老人,如果身体健康,他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勤劳节俭,不图名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37370 2015-02-10 00:00:00 二 杜西有:二十六名五保老人的“好儿子”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