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忆中的金水河
两个利民市场的开发与思考
一碗吃尽中原风
楚商造就郑州百年商业老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碗吃尽中原风

□王冬青(郑州市某单位经济师)

中原腹地郑州的烩面,在本土已有4800多家,而在大东北、江浙、两湖两广、深圳、济南、首都北京,央视的大楼下,就有北京人开的烩面馆。央视名嘴、郑州人海霞说:北京的烩面没有郑州烩面地道。这一碗吃尽的是“国脸”的故乡情。

郑州烩面的“地道”,先地道在制作上。

羊肉烩面是有荤有素有汤有菜一碗烩的饭食。选用的羊肉要新鲜,经过几遍浸泡除净血污后下锅,放入调料将肉煮烂,做面时要用精粉兑入盐碱和成软面,反复搓揉,面就更筋了,揉成的面块呈扁长行,抹上油,用湿布盖上,要“醒”半个多小时才能拉成面条。出锅时有八成熟,然后盛入粗瓷大海碗中,再放入羊肉方丁、黄花菜、木耳、粉条及调料,上桌时外加香菜、辣椒油和糖蒜。

这是最为传统的烩面制作,从中可以看到有汤、有菜、有肉、有调料,适合中原人的饮食习惯,“一碗啥都有了”,简单、方便。那一大海碗面,正好是中原人的胃容量,一碗即吃饱。

郑州烩面的地道,还在它的雅俗共赏。几十年来,来郑州的文化界名流,如李默然、香港的文化人蔡澜,来郑州就吃“合记”烩面,吃得满头大汗的蔡先生,将大海碗一推,即书:天下第一面。今年全国各地百名市长来郑州开会,主打饭食:郑州烩面。

中国菜分派系,比如鲁菜系、川菜、杭帮菜,面食基本是分馍、饼、包子等。作为烩面,它是同质化的面条,它首先在阵势上,让郑州成为烩面之城。多年来,有一句流行语:来郑州,看少林拳脚,吃郑州烩面。烩面之城,我们看到的是,相貌质朴的烩面馆分布得更加均匀密集。

“合记”固守传统,如今有近10家分店,汤统一制作。“萧记”以“三鲜”为主,20多年前在郑州扎根,现已独领风骚,做得比较好的还有“惠丰源”滋补烩面等。而那些小馆小店,看似不入流,但也有特色,比如“王老五”、“二胖”、“帖老太”,这种口语化的以人特点为店名的烩面馆,是“见缝插针”地在这座城市的路边、楼下,营造了烩面城的烩面氛围。

郑州烩面已是一种文化,郑州烩面,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郑州烩面,扎根大众,百年间,我们追寻它的源头,它就是一碗面条,那时叫“宽汤大面”,却又是与艺伶有关。

郑州有处民俗圣地老坟岗,百多年前,是民间大众播撒了两粒种子:民间艺术和商业。先说商业,1908年,郑州开商埠,老坟岗即成七大商业区之一。再说民间艺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县城内有戏园子20家,老坟岗有13家,譬如大小国民戏院、大坑戏院。大坑戏院因门前有坑而名,大坑戏院因唱红了常香玉、周海水的“十八兰”中的崔兰田、唐喜成、吴碧波而名扬豫陕两省。更为惊人的是,河南梆子《抱琵琶》连演300场,轰动一时,大坑戏院周边,有了专为艺人包饭的饭铺,如“京都老蔡记”、张老歪馄饨、三江面馆。三江面馆老板眼头活,将他的“宽汤大面”加肉、加菜、加调料按戏曲行当做成武生烩面、青衣烩面、花旦烩面、小生烩面。武生面:汤浓、面宽、肉块大,麻油多,芫荽盖碗;青衣面:汤浓淡相宜,肉块小,芫荽少许,辣子点缀;花旦面:汤淡而甘,肉切丁,芫荽辣油自便;小生面:汤浓、面宽、肉切方,芫荽辣子随意放。这四种面,必放黄花菜、木耳、粉条、豆腐丝。一时间,三江面馆的文武烩面,吃客盈门,点武生、叫青衣、耍花旦、喊小生,店小二一声,唱出来的烩面,伺候着您哪!

去年,住于郑东新区的豫合汇将文武烩面开发出来,吃客盈门,吃客进门走进其颇具戏曲化的厅堂,比如老生厅、军师厅、花旦厅、兰花指厅、凤眼厅。

我想:豫合汇开发唱出来的烩面,这是改变烩面同质化的又一探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52401 2015-04-24 00:00:00 五 一碗吃尽中原风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