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忆中的金水河
两个利民市场的开发与思考
一碗吃尽中原风
楚商造就郑州百年商业老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楚商造就郑州百年商业老街
湖北会馆与三益街谭崇礼与福寿街乔少泉与乔家门刘邦骥与汉川街芦澍清与钱塘里吴德成与操场街

□王瑞明 郭增磊(郑州民俗研究者)

来郑经商的众多楚商用自己的经商业绩与友善人缘造就了老郑州的一些商业街。这些街名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刘邦骥与德化街

湖北人刘邦骥和同乡商贾芦澍清共同购买火车站东边一大片名叫“野鸡岗”的沙岗地,他们首先在“野鸡岗”的沙土地上修建起一条宽8米、长300多米的商业街,并招商出租地皮、门面房。消息传开,郑州老城里的生意人都争先恐后地进驻开店做生意。不久即有百货、布匹、鞋帽、小五金、饮食、旅店、浴池等20多个行业入住。

街上商贸繁荣后,为了让商家牢记仁义,童叟无欺,街名便称为“惠仁街”,后将街名改为“德化街”。寓意“以德立商、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经商理念,提倡讲道德、重诚信的经商之道。此后,湖北商人以德化街为中心进一步开发,辐射、带动火车站附近大同路、钱塘里、苑陵街一带街道的繁荣,从而形成郑州最早的商业圈和商业中心。

湖北会馆与三益街

1915年,湖北商人集资在南川街(后改叫乔家门)路东一条东西向的街上建起“湖北会馆”,专门为来郑创业的楚商服务。为了怀念、感恩在会馆得到的益处,湖北商人在为会馆前那条东西向的街取名字时,就取《论语·季子》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为三益”中的“三益”,称街名为“三益街”。

谭崇礼与福寿街

福寿街的得名与楚商谭崇礼有关。谭崇礼在现在的福寿街开了一家“谭记棉花商行”,在为“谭记棉花商行”所在的街道起名时,大家想到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福、禄、寿三字是大家普遍喜欢的,加之谭掌柜也确实为老年人的多福多寿做了很多好事,众人就决定用“福、寿”二字取街名为“福寿街”。

乔少泉与乔家门

湖北汉口商人乔少泉来到郑州创业。乔少泉善待附近群众,众人为了感谢乔少泉,便把南川街改名为“乔家门”。新中国成立之初,郑州市政府在划分地价等级时,按方位把三马路(后分为东三马路、西三马路)以南的叫“南乔家门”,以北的叫“北乔家门”。

刘邦骥与汉川街

汉川街为德化街东侧的小街。由于湖北名人刘邦骥常在此居住。后来,刘家大院旁边形成一条街,楚商和当地居民因刘邦骥原籍是湖北汉川县人,故街名被定为“汉川街”,一直沿用至今。

芦澍清与钱塘里

当初曾和刘邦骥一起购地创业的楚商芦澍清在德化街以南街东侧投资建起一栋有两层楼房的三进院落,并在此居住,并将这条街取名为“钱塘里”。后来钱塘里建有一处“普乐园”戏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发展,钱塘里被拓宽延伸后,更名为“钱塘路”。1952年党和政府在钱塘路中段普乐园旧址上兴建了二七纪念堂,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之一。

吴德成与操场街

操场街位于郑州火车站南侧,是郑州的一条老街道,它的形成与这里早年的驻军有关。民国初期,卢汉与陇海铁路先后通车,吴佩孚命令第八混成旅的旅司令部设在郑州乔家门西侧。为了官兵的日常训练,旅司令部奉命将驻军官兵集合起来,在火车站南侧修成一个平坦的大操场,后来驻军撤离操场弃用。

操场紧靠火车站,可谓经商的“黄金宝地”。几年后,原操场处便商贾云集,形成了一条街道。因这里原来是个操场,便起名:操场街,沿用至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52403 2015-04-24 00:00:00 五 楚商造就郑州百年商业老街KeywordPh湖北会馆与三益街谭崇礼与福寿街乔少泉与乔家门刘邦骥与汉川街芦澍清与钱塘里吴德成与操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