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文化产业周刊 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望乡村
聊斋闲品
微型小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望乡村

瓦 房 □逯玉克

旧时的乡村民居,大多是瓦房。

瓦房,就是以瓦覆顶的房子。在楼板房出现之前,乡下平房极少,随便哪个村寨,家家户户,临街、上房、厦子的房顶,鱼鳞羽毛般密密覆盖着一垄一垄黑灰的瓦片。

瓦起源于何时?没有考证过,中国的制陶业极为久远,最起码,“秦砖汉瓦”“瓦釜雷鸣”这些成语告诉我们,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乡下的瓦是用泥坯烧制的,弧形,蓝灰色,俗称小青瓦,用的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黑灰色。它不像皇宫或寺院里的琉璃瓦那样金碧辉煌,小青瓦,是瓦中的平民;黑灰,那是岁月老去的颜色。

瓦房的结构是这样的:砖石根基,土坯墙体,墙上架梁,梁上横檩,檩上钉椽,椽上铺薄(薄,用麻秆或苇子等植物的茎秆缀制而成,会收卷,可在上面晾晒棉花等物。也有些地方用荆笆,荆笆比薄更为结实),薄上摊泥,泥上覆瓦,房顶叠脊。

覆瓦、叠脊,是盖房的最后一道工序,那是在给新房加冕。

屋一间,瓦三千。瓦是房子的斗笠和蓑衣。一棵树有多少片树叶,一间房就会有多少片青瓦。把成千上万块瓦片密密匝匝挤挤挨挨结实有序连成一体嵌在一寸厚的黄泥上,不怕踩、不漏雨,是一项最能显示匠人手艺的技术活。

瓦很忠诚,只要房子还在,哪怕年深日久瓦垄间生出了瓦松(瓦松,是瓦房的老年斑吧),瓦也一直坚守在那里,遮风挡雨。

瓦覆的房顶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供农人晾晒玉米、大豆、红薯片等。房坡约有45度,不存水,瓦垄间有空隙,便于通风,上面的粮食即使被雨淋了也不容易腐烂。

现在回想起来,乡下青瓦片片如鳞似羽的房顶有着质朴的古典之美。

春雨如烟,丝丝雨线,将吸足了水分颜色黑重的粼粼青瓦织进一片濛濛雨幕。夏雨如注或秋雨潇潇,瓦房在水烟迷蒙中静默,几分小国寡民田园牧歌的意味。

雪后的房顶最美。放眼望去,一个小寨,几条街巷,干枯凌乱的树枝间,房脊和屋檐用一方方线条古雅黑白分明的平行四边形展现出房顶的轮廓。

有多少房顶,就有多少屋檐。

房顶末端越过土墙伸到屋外的部分叫屋檐,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观,主要是保护墙体和门窗,因为土坯墙和木门窗最怕雨淋水浸。通常,庄户人家的屋檐约有二尺,大户人家或重要建筑的屋檐要宽展得多,一般是用带有柱础的明柱支撑着,不过,这已不能叫屋檐,应该叫前檐了。

屋檐,存留着乡村的诗意。

洛阳平原,没有在灶房砌烟囱的习俗,最多只是留个小小的天窗。早、中、晚,炊烟总是像偷偷溜出去玩耍的孩子,袅娜逸出,在屋檐边做着鬼脸,在屋瓦上撒欢与风嬉戏。

大多的时候,屋檐是无言的,只有等风把树枝刮成洞箫,只有等雨把瓦片射成盾牌,屋檐才会垂下无数绺水帘。

雨停了,但屋檐的滴水不停,一滴一滴滴下来,滴出乡村的幽寂,滴成庄稼人的喜悦或叹息,滴成文人笔下的田园诗词。

兔有窝,鸟有巢,房顶与屋檐下,是凡俗的烟火人家。

屋内,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门楼或檐下,却是小鸟惬意的栖息地。燕子在这里衔泥筑巢,麻雀在椽子与墙壁之间的空隙处藏身孵卵。农家屋檐不像寺庙那样风铃叮当,但细碎的鸟声是自然的天籁。

屋檐下的墙壁,是乡村的橱窗。红火火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白生生的大蒜瓣,绿油油的香菜辨,鲜艳着乡村四季的色彩,也靓丽着农人的收获。

云卷云舒,流年似水,波纹涟漪般的屋瓦,在岁月中慢慢黑灰,黑灰成过去的日子,黑灰成墙角蛛网暗结的记忆。屋檐也在破败、坍塌、废弃中无奈静默着,有时,会和来来去去的风私语,也会在雨中轻叩地面,长长短短,平平仄仄,滴答着无人倾听也无法解读的空旷回响。

忽然感觉,屋檐,不就是瓦房向远处张望时手搭的凉棚吗?先前的主人哪去了?瓦房内出生庭院里长大田地间劳作的后辈又搬进了哪幢高楼?那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可否记得乡下爷爷或外婆家瓦房的模样?

一个时代退潮了,历史留给你的只是背影,不离不弃的只有那些鸟雀。秋风乍起,霜天苍茫,瓦房,你在眺望什么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3844 2015-06-05 00:00:00 五 回望乡村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