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6版:新密播报 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弃安逸生活再次走上创业路
“当初村民用手绢包裹得皱巴巴的3000元资助款永生难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企业家成长的道路心存感恩
“当初村民用手绢包裹得皱巴巴的3000元资助款永生难忘”
创建“白银帝国”,名曰梦祥银成就大业不忘当初的3000元资助款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多少人还会记得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又有多少人还在为那个梦想坚持和努力着?有一个人,他已是不惑之年,却还在为年少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这个人就是李杰石。

他的名字读者可能听来陌生,但是说起“梦祥银”是不是会多一分亲切感?因为这个梦祥纯银制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新密市来集镇苏砦村,它不仅代表了新密市一方文化,更立足于中国,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银饰文化。这,就是“梦祥银”名字的由来。 新密播报 屈绍甫 文/图

“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做好”

初见李杰石,衣着朴素,手持念珠,文雅儒士的风采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迎着记者在他的办公室坐下。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郑州市大街小巷吆喝“打首饰”的人。

在倾谈中,李杰石向众人展示的不是“白银帝国”里一件件技艺精湛的银饰品,而是他几十年来写下的一本本记载着成长与发展的日记。

“我喜欢诗,也喜欢写诗,这是中华很儒雅精彩的传统文化,我曾经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诗人,用诗词去描绘一切。”李杰石说。

1988年,李杰石从学校毕业后,怀揣着诗人的梦想走入社会。

1989年,李杰石出师开始独自一人做银匠,在郑州市走街串巷。面对每一位顾客,他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别人要求的首饰花样打好才行。虽然辛苦,但是他把这些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全部写到日记里,以此激励自己。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做好”。

创建“白银帝国”,名曰梦祥银

“梦祥就是梦想的意思。我有一次做梦梦到村里铺了条大马路,当时觉得为村里铺条马路就是我的梦想。”说起“梦祥银”商标的由来,李杰石感慨颇深。

1996年是李杰石第一个5年计划的开始。他联络全国各地身怀濒临失传绝技的银匠到他的作坊,相互交流学习,每天都泡在一起,希望可以让中国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李杰石说,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梦,梦祥是其中的一分子。梦祥其实也是我的梦想,它不属于我个人,梦祥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虽然现在已鲜有银匠走街串巷了,但是在梦祥公司仍保留有传统工艺的专用车间,让这一珍贵文化得以流传至今。

李杰石意味深长地说:“发展是因为有继承,我们这代人就应该把老祖宗的文化继承下来,也要传承下去,由于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古老的工艺技术都已经失传了,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传统文化,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就是我一定要建传统工艺车间的原因。”

成就大业不忘当初的3000元资助款

“好好干,给村里争口气。”这句话是1998年~2000年期间,“梦祥”由于发展急需大笔资金,村里决定号召村民集资为“梦祥”发展助一臂之力,村民在得到号召之后,几乎全部到场为李杰石集资。当时的一幕,让他至今难忘。

说到这里,李杰石声音一度哽咽:“一位老大爷把一卷毛巾放在桌子上签完字就离开了,打开毛巾,一股霉味扑鼻而来,那里面全是10元面值的人民币,整整300张。”

“现在如果有人愿意资助我几千万我可能也记不住,但是这3000块钱是我一辈子不敢忘的,村里那时条件不好,乡亲们那么支持我办产业,我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乡亲们。”李杰石说。

现在,李杰石不仅为追随他的员工搭建了大舞台,还为当地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自费修建乡间公路、建设社区,为村民建设各项休闲娱乐设施。他从外边回村时,从来不开车,总喜欢到处转转,跟村民聊聊天,李杰石说:“就想跟家里人多亲近亲近,这是我的家乡,我没做多少事,在人生中这些都是渺小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2837 2015-07-17 00:00:00 五 “当初村民用手绢包裹得皱巴巴的3000元资助款永生难忘”KeywordPh创建“白银帝国”,名曰梦祥银成就大业不忘当初的3000元资助款企业家成长的道路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