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但后来有网友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央视昨日也报道,《泪》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后证实,作文由支教老师整理过,但真实性应该没问题。 (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A05版) 对于这篇“最悲伤作文”,其短时间内就收到了网友巨额的捐款,与此同时,也引来了部分网友对这篇作文的质疑。对于这种质疑,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无情,甚至是道德洁癖,仿佛质疑者都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对于弱势群体、贫困人群的质疑似乎就天然的不应该,人们再怎么感动都不为过,于是质疑者成了舆论批评的对象。但这种质疑真的就是无情吗? 首先,弱势和贫穷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优势,我们对“最悲伤作文”的信任,必须要建立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因为他们处于贫困的凉山,以及孩子的无助。这一点必须要厘清,这不是无情,而是在警惕是否有人在拿着当地的贫穷和孩子的遭遇来炒作和消费,那么这种慈善显然是很危险的。其次,一旦涉及到慈善捐款,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乃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捐款者的权利。 木苦依五木真正需要什么?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她是需要钱吗?恐怕没这么简单。从报道来看,因为孤儿身份,政府部门一直为其发放678元的经济补助,她家里的小孩每个人都有。而以木苦依五木为代表的这些山区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恐怕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关爱。就像最早在微博上发布这则“最悲伤作文”的黄红斌所说:“他们缺乏的是关爱而不是金钱。”而关于这些,都是感动之余能认识到的吗?能解决得了的吗? 尽管事后证明“最悲伤作文”并非代笔,但这种理性的质疑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正是这种质疑,让人们在讨论问题追求真相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到了贫困地区及当地儿童的真正需求,让人们的关爱能够用到正地方,这恐怕才是质疑最大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对于弱势群体,他们真的不需要感动,而是权利的保障和生存环境的改善。至于部分网友的质疑,相信也并非是一种恶意,他们的出发点则是在渴望真相的基础上,让心中的感动更有价值罢了。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无情。 □张松超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