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没有火眼金睛,怎能吃到正宗铁棍山药
“学生工”实习,别只有“工”没了“学”
微话题
守卫城市就是守卫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生工”实习,别只有“工”没了“学”

有此一说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日媒体记者发现,在这两个地区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学生工现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常现象。一方面,职校学生需要一片土地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无偿接收学生实习。基于教育需求与经济成本的考虑,“实习”变成上班也就成了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选择。

问题并非出在学生不能是学生工,而是这种“顶岗实习”的内涵,究竟是培育优秀的职业人才,还只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毕竟,从职业学校学生成长为正式工人,这中间需要经验的积累。如果只是让其“顶岗”而忽视教育与培养,成本固然节省,但能不能真正承担起制造行业发展的重担,仍有待于追问。

此外,对学生工自身而言,忽视技能提升的“顶岗实习”也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实习,只是一个阶段的观察、跟班学习。而并不意味着直接去成为一个“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换言之,如果说到职校去学东西,就是去制造企业打工,那么,职校存在的意义何在?学生为何不直接去企业,而非要经过学校培训呢?以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为例,所谓职业教育其实更侧重的是奠定学生的深厚技能基础,在企业实习中提升自我,成为成熟的“蓝领”。显然,学生工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其工人的角色,而忽视了学生的权益。

当我们在讨论学生工时,其实是在讨论职校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实习。一种值得学习的模式是“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侧重于实习的内涵。而只有这样,把职校学生的实习抓好抓实,才可能让职业教育为一线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07088 2015-12-22 00:00:00 二 “学生工”实习,别只有“工”没了“学”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