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TOP生活 时尚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梦妆助力“好声音”
供给侧“质”在必得
金鑫珠宝“春风行动”深耕服务
首家“珠宝疑难杂症”平台启动
一个超级二维码
成了“超女”决胜法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供给侧“质”在必得
本报启动“消费动力来自产品质量”3·15活动

■消费关注

3月15日临近,每逢消费者权益日,质量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全球金融危机加上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为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发展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而打好这场硬仗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

那么,“供给侧”对消费者、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晚报TOP生活将结合3·15,全面启动“消费动力来自产品质量”系列报道,和您一起探讨供给侧“质”在必得的深刻含义。 郑州晚报记者 王一品

消费品领域,

供给侧改革任务更迫切

作为一个偏“学术范儿”的经济学名词,“供给侧”最近频频亮相,成为2016年的热词。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如今进入平缓增长期,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也显现出国内部分产能过剩、老百姓日益增加的高层次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矛盾。

“供给侧改革不止是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在消费品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同样迫切。”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说,比如在“吃”的方面,中国有很多老字号食品,虽然凝结了几代人的感情和记忆,却渐渐消失了。光明的大白兔奶糖,算是坚持下来的代表之一。而反观日本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凡是到日本旅游的几乎人手一份,成为必买的伴手礼。

再说“穿”的方面,考验同样严峻。我们虽然贵为服装第一生产大国,但国际快时尚品牌通过海淘渠道进入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至于“用度”方面,虽然到国外买智能马桶盖已经是过去式了,但越来越多不起眼的日用小商品正成为国内消费者的新目标。看看身边朋友到日本带回来的牙签,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能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并且用的是环保材料,不像国内大多是规格一致的竹牙签。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质量经济

当生产和消费没有顺理成章地形成良性“体内循环”,日用品、婴儿奶粉等产品大量从境外采购,国内巨大的消费能力却为他人“做嫁衣”。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正需要具备强劲消费能力之马,套上中国巨大产能之车,真正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消费。

3月15日临近,每逢消费者权益日,质量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价廉难保物美,低质低价成了大问题,这说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已迫在眉睫。如果说,供给侧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等措施加以解决,那么更本质、更深层、更长远、更复杂的问题,其实是目前的供给体系出现了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质”在必得。

质量与购买力成正相关,质量越高,产品购买力越强。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没有过硬的质量,根本无法制胜。产品质量滞后,这是妨碍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海外代购”与“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我们感受到了在消费升级时代,中国中低端过剩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捉襟见肘”。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了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缘何大家非要跑到国外去消费?原因很简单,想买到品质更好的东西。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质量经济,消费与质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质量”是消费的内在要求,没有质量就很难产生“消费”。中低端产品的春天,却是总体销售的冬天。

走进企业,去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而打好这场硬仗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就是既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扬长避短凸显优势,又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摒弃高耗低能产业,轻装前进。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良策”,也是满足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惠民红包”。

人们不禁要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我们的企业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的消费生活又会得到怎样的提升呢?为此,郑州晚报TOP生活将特别推出“消费动力来自产品质量”系列报道,诚邀知名企业和相关专家一起探讨“供给侧改革”话题,并和读者朋友一起走进企业、走进工厂去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与创新,并推出2016中原消费行业消费者需求调查报告。

“以严把质量关为荣,以进行原料、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升级为目标”,这样的企业,请联系我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3225 2016-03-11 00:00:00 五 供给侧“质”在必得KeywordPh本报启动“消费动力来自产品质量”3·15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