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列十一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解释】 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秩之门。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旌,斗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而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楚国令尹公子元带领六百乘兵车讨伐郑国,已攻破桔秩关,逼近郑城。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紧急召见众臣商议对策,大家意见不一,有言战,有言和,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公子元赶到城下,先锋官斗御疆报告:“臣观郑城大门洞开,百姓自由出入,上下无一兵防守,恐其有诈,中其埋伏,不敢轻进。”公子元听罢,忙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见状,立即紧张起来,说:“郑国有‘三良’在,其计谋神鬼莫测。”于是忙命三军后退三十里安营下寨。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叔詹施空城计退去楚兵,保住了郑国的安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作者 靳录 【历史遗迹】 南里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建置志》:“南里城 按:姚培谦《左传注》:‘新郑县南五里,有地名南里。’今城之东南洧水南岸,有古城仅存一面,其三面疑即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人所堕。” 在今新郑市东南溱洧汇流处南岸梨河镇河李村境内有残存的故城墙,约有五百米,宽度达十余米 ,高度达八九米。故城墙依崖就势,外临沟河,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重要的防护功能。南里是郑国的国宾馆所在地,史书多有记载。明相高拱有《郑庄宴集》,诗云:“上公开盛宴,剑履集城南。地敞花香入,亭虚水气含。窥筵喧杂鸟,列障起层岚。敢接夔龙武,追陪愧盍簪。”可见直到明中期,南里仍然是新郑的一处风景名胜,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是理想赏心悦目、谈古论今、赋诗作词之地,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光临南里,游乐赏景。如今,城墙巍峨,蔚为壮观,城上荆棘丛生,略宽处有道路,极宽处有当地村民种植的农作物。 桔秩之门 在郑国都城的南里附近,现已不存。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