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豫你相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牌不是生活的全部
巴西人在开幕式上解答了 关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牌不是生活的全部
萌叔侃奥运

不能不承认,奥运会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军团竟然没有一枚金牌入账,这的确有点儿尴尬,首日无金,这都要追溯到16年前的悉尼了;也不能不承认,看着金牌榜上我们的“0”,再看看连越南、泰国都有了1,心里边多少还是有一些酸酸的感觉。

没错,竞技体育讲究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金牌依然还是众人追逐的最主要目标。但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眼中不再只是盯着金牌。就像我们在为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而倍感自豪的同时,也一样能被简朴、简约的里约奥运会所打动一样,在为丢金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更愿意去看看杜丽的微笑,为孙杨的痛哭点个赞。

只是,于运动员自身而言,一切还没有大的改变。只有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到底承载着什么,金牌和银牌的“区别”到底在哪儿——荣誉、奖金、房子、车子,乃至退役后的安排,后半生的着落,还有家人、朋友、领导、教练、陪练的殷殷期望和切身利益。不置身其中,恐怕很难理解孙杨会在赛后哽咽地说“对不起爸爸妈妈”——我家孩子在校运会上跑个第三名,都能让我屁颠儿屁颠儿乐上好几天呢。

奥运会第一次在南美举行,时差、气候、饮食乃至奥运村的设施都会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这无可否认,但在这两天的各种采访中也能不断听到“失眠”“焦虑”诸如此类的字眼儿。由此自然也就能明白遗憾不只是出现在首金争夺战中:女排在2∶1领先的情况下被荷兰逆转;孙一文在最后29秒还领先三剑的情况下却突然崩盘被对手淘汰。压力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传导下来,孙杨的失声痛哭可以视为其缩影。

有必要关注一下从中国代表团手中抢走首金的美国射击选手斯拉舍,从赛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对她连个统一的译名都没有,足可以看出她之前是多么不起眼。在中国两位奥运冠军的包夹下,这个初次参加奥运会的19岁小姑娘从容不迫,发挥稳定,不能不让人佩服她天生一颗大心脏。但真正的亮点在最后:“我必须在第一节课之前赶回学校,我记得第一节课是物理,上午8点半开始。”斯拉舍在赛后说。

在我看来,这是足以秒杀任何个性十足的话语的“金句”,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去参加了一个大Party,玩儿够了,嗨翻了,然后想起来,对,自己明天早上还有正事儿要干,还要上课,得“收收心了”。

看,什么竞技、金牌,都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郑州晚报体育评论员 郭韬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57909 2016-08-08 00:00:00 一 金牌不是生活的全部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