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TOP养生 健康情报站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乙肝疑难病百人康复计划”正式启动
多事之秋 防“病”于未然
■养生课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冷雨、湿雾、冷空气接踵而至 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科病人增多
多事之秋 防“病”于未然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冬之交,天气变化剧烈,随之而来的一些常见病也进入高发期。记者从郑州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日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科病人明显增多。一些原来就患过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老病号,更因此诱发旧病,日子过得很不安生。“多事之秋”如何保健防病、防患于未然?专家有话说。

郑报融媒记者 蒋晓蕾

现象 绵绵细雨 病患增多

“秋冬之交气候变化异常,天气变化一旦超过人们身体的适应范围,很容易诱发相关疾病。”郑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张宏称,眼下天气变化多端,加之郑州近段时间雨下个不停,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科病人明显增多。平时体弱抵抗力不足,尤其是本身就有各种基础病的人群更是苦不堪言。

分析 燥邪风寒 诱病高发

据张宏介绍,中医理论中,“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本来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若走向极端(太过或是不及),极易成为诱病、致病的因素。

近期虽秋雨绵绵,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秋主干燥,而“燥邪”可殃及皮肤、呼吸系统或是消化系统,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原本就患有慢阻肺、哮喘或是支气管炎的老病号因抵抗力相对较弱,外感“燥邪”更易诱发旧病。

提醒 寒流频袭 润燥养“肺”

按中医顺时养生的理论来看,当前防病的要点在于润燥养“肺”。张宏称,中医所指的“肺”并非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对应肺部在内的呼吸系统。日常防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通过适当饮食来润燥养阴,纠正经常熬夜吃辛辣等易致“阴虚火旺”的不当起居和饮食习惯。

■养生课堂

关键词:降温

解读:盲目“秋冻”或惹病

中医有“春捂秋冻”一说,认为秋天降温时不必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而应适当“冻一冻”,接受耐寒锻炼。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针对健康处于良好状态的人群,有基础病的人盲目‘秋冻’,不但达不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后果还可能很严重。”专家提醒,像有哮喘“前科”的人,受寒易出现呼吸道痉挛,进而引发咳嗽,导致哮喘复发;而有高血压或是心脑血管病患者,若盲目挨冻,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流不畅、血压骤升,诱发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而关节病患者遇寒可出现关节囊充血,疼痛加重、行动不便。因此,能不能冻、该不该冻,还是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要不分身体状况而盲目追求“秋冻”,“冻过头”反惹病上身。

关键词:干燥

解读:补水并非越多越好

秋冬季节,不少人常感到皮肤瘙痒。晚上就寝时,脱下外衣就会不由自主地伸手抓挠,甚至会把皮肤抓破,这是典型的“秋燥”症状。

天干物燥,喝水是最简单实用的防燥办法,但专家提醒称,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并非所有人都多多益善。比如,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喝水量增大,心脏负荷会随之加大,每天如果水喝得太多,严重的甚至有诱发心衰的风险。

原则上,补水应“量出而入”。可每个人基本都不会去细算自己每天通过尿液和皮肤散发掉的水分,很难清楚自己该如何“量出而入”。这儿有个标准:平时不处于运动状态的人,每天补水量保持在1000~1500毫升即可,运动或流汗多时可增加到2000毫升,而感冒时则应适当再增多点。另外,每天喝水应少量多次,每次100~200毫升就足够了。

关键词:中风

解读:学会监测“生命数据”

秋冬之交天气变凉,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脑力工作繁重者,体育锻炼相对不足,也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原发疾病。因此在这一时节,相关人群应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防止进食过饱,积极防治感冒等。平时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监测,对自己的“生命数据”(如血压、脉搏等)有较好地了解,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2628 2016-10-28 00:00:00 五 多事之秋 防“病”于未然KeywordPh冷雨、湿雾、冷空气接踵而至 呼吸道、胃肠道、皮肤科病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