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城》北美上映了,它还好吗?
郭昕长篇小说《驯风记》郑州研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郭昕长篇小说《驯风记》郑州研讨
■大牌档+

本报讯 21日,我省青年作家郭昕长篇小说《驯风记》研讨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张宇、乔叶、何弘、墨白等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对郭昕的这部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此次研讨会由省文学院、省作协、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郭昕是“文学豫军”实力派作家之一,近年相继创作出版《城市课》《鱼的海》等长篇小说以及6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作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郭昕是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的积极参与者,26万字长篇小说《驯风记》就是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的作品之一。

《驯风记》以蜜如市市长刘湘民、建筑学专家马立、女企业家燕莎三个人命运为主线,从北京到蜜如,三个人演绎了非同寻常的爱恨情仇。此外,书中还塑造了一批小人物,比如商人黄知白见风使舵、唯利是图,马立的弟弟马来钱以搓背为生努力发出生命的光芒……30多位各个行业的人物栩栩如生,呈现了大时代下的社会众生相。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陈杰认为,郭昕经过前两部长篇小说的沉淀,《驯风记》在本土原创长篇小说中非常有特色。“把骄傲藏在心里营养自己,把谦卑挂在脸上娱乐他人。”小说以一个搓背工在文字方面的发现来开笔,显得独特而有震慑力。

著名作家、省作协秘书长乔叶认为,《驯风记》的语言元素很丰富,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搓背工这个角色,挖掘他的象征性,因为越低端的人往上看,人物层次才越丰富。著名作家张宇还以搓背工为点,构思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搓背工形象提供思路参考,希望郭昕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小中见大,于细微处现大格局。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太极名家张东武公益课堂受热捧

本报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南制定了多项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上周末,太极名家张东武在郑州举行传授太极棒的公益活动,除了郑州数百位拳友,还吸引了外省市太极爱好者专程赶来取经。同时,有数千名全国的太极拳友通过微信群及网络直播平台实时分享了太极棒的教学实况。

此次太极棒传授活动在东武太极研修院举行,受到了来自全国太极拳爱好者的热捧。张东武不遗余力地推广太极文化,今年春节至今已连续进行了多场公益活动。在由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中,作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张东武受邀随团出访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等国家传授陈氏太极拳。据悉,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由前几年的1亿人迅速发展到当前的超过3亿人。张东武说,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功力训练有抖大杆、太极棒、旋大缸、石担、石锁等多种方法,但太极棒的练法为历代太极拳家们自珍,基本为口传心授,小众传播,不如太极刀、剑、枪等其他器械那样广为人知,年久岁深,渐有势微。张东武经过数年的系统整理、抢救性发掘,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太极棒法,并给这套棒法中的每一个招式都正式定名。

相比其他练习方式而言,太极棒在“趣味功法”的类别里拔头筹。张东武表示,这次把太极棒的功法全面公布出来,并通过公益课免费传授给大家,就是希望让这种传统的太极练功方法得以传承和发扬。“传播太极我一直在路上。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这件事一做就是一辈子。”张东武说。郑报融媒记者 梁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14827 2017-02-22 00:00:00 三 郭昕长篇小说《驯风记》郑州研讨KeywordPh■大牌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