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要闻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王泽山侯云德颁发最高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奖名单
王泽山:60多年只做一件事 让火药重焕荣光的“中国诺贝尔”
侯云德:“干扰素之父”铁腕抗病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泽山:60多年只做一件事 让火药重焕荣光的“中国诺贝尔”

“自己这一辈子,除了还能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

82岁的王泽山院士,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性能。他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

在最“不起眼”的专业

潜心研究60余年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1954年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一个当时学校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跟航天、导弹等热门行业相比,这项工作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了,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名。”正因为这样,同期20多人中只有王泽山一人报了这个“不起眼”的专业。

1985~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王泽山又针对火炸药的另一世界难题——低温度感度技术发起冲击。他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打破原有规律,构建了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并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

如今,该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使武器性能摆脱了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国外的低温度感度技术至今仍存在贮药稳定性、使用局限性等问题。

回顾与火炸药“以身相许”的60多年光阴,王泽山对于当初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这是一个国家需要、个人前途更加灿烂的最佳选择。”

称“创新是研究的灵魂” 最爱接触新事物

在火炸药相关的学科建设方面以及人才培养上,王泽山倾注了诸多心血。他累计出版专著14部,广泛应用于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试验。培养博士90余名,绝大部分工作在武器装备领域,有的已经成为领军人才。

对于学生和团队,王泽山一再强调创新的意义。“国防要站在制高点,必须创新超越。”在王泽山眼里,创新首要的是要有科学精神。“你做得好,我就要做得比你更好,要勇于超越,追求完美。创新是技术研究的灵魂,要敢于担当。”

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是非常困难的。王泽山的秘诀是,一方面保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找到科学方法。“前者是要有坚忍的意志、不懈的恒心;后者是恰当地估计自我,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这在我的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泽山说。就连日常生活中,王泽山也喜欢接触和了解各种新事物。王泽山是学校里最先接触计算机的人。如今,他还会经常在微信上和大家交流,平时出差订机票、预订宾馆,王泽山都是自己在网上操作完成。据法制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20987 2018-01-09 00:00:00 二 王泽山:60多年只做一件事 让火药重焕荣光的“中国诺贝尔”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