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雁鸣风韵 上一版3
Z08
绿意中牟
雁鸣湖组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意中牟
第七届雁鸣湖 金秋笔会作品

□韩达

坐落在郑汴之间的雁鸣湖,名字听起来很浪漫,而且极富有意境。“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候鸟,它们以鸣叫互相联络,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从不失信,正因于此,才有“雁素鱼笺、燕雁代飞、凫居雁聚、雁过留声”等成语典故留给后人,应该感谢那位为雁鸣湖命名的朋友。仅听名字,就能叫人联想到“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的壮美景观,同时令人忍不住萌发“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予水曹郎”的冲动。

10月将尽,浓深的秋色肆意弥漫。千年的古县,被大自然这位色彩大师晕染成最美的画布。正是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再次在这里相聚。

时令虽是深秋,但是少有清冷之气。入眼的秋林,除了常见的国槐、银杏、杨柳之外,许多不知名的草木上,彩叶累累,色阶分明而又丰富——在这草木极易添黄的北国,秋叶依然这么秀润,而且如此遍地铺展,很有整体感地驻留枝头,不能不令人惊叹!

那株见证“官渡之战”的曹孟德“拴马槐”还在,官渡桥、逐鹿营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箜篌城遗址犹存,还有孔子回车、列子遗风……我钦佩用自然底色在中原大地上绘出生态画卷的中牟人。在许多地方都在“回头看历史”靠祖先塑形象的时候,他们秉承“生态兴则文明兴,文化兴则人文兴”的理念,没有跟人比旧,而在比新上一骑绝尘。驱车前往雁鸣湖的路上,我一直这样想着。

北国的草木能够蔚然成林的,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结果。在水源不太丰沛的黄河故道上,我很难想象那一棵棵树干苍虬、冠浓如云的刺槐,是怎样经历那夏日的干旱和冬日的风雪;包括公路两旁由乔、灌、藤花草构成的绿色走廊,这样烂漫的美景,不仅有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有中牟人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及他们用汗水去经营这一切的苦心。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句名言:“假如你拥有一座花园和图书馆,你便拥有所需要的一切了。”从这一点上说,生活在中牟的人无疑是富有的。这遍地青葱、湖河贯连的中牟,不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吗?江山需要文人捧。天下所有的风景名胜,无不承载着文人墨客对她的深情缱绻,以及大时代变迁时留下的历史痕迹,如:杭州西湖之于苏轼,黄鹤楼之于崔颢,滕王阁之于王勃,岳阳楼之于范仲淹……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雅士,这些山川风物才有了人文之灵,也成为后人永远的想望。中牟县以“雁鸣湖”命名的文人笔会,于今已举办了七届,结集出版的《雁鸣金秋》,已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作家、诗人、编辑等1000多篇(首)作品。毋庸置疑,长此以往,在这些诗人、作家的足迹踏遍中牟大地的同时,雁鸣湖也早已成为一张叫响全国的文化名片。中牟的文化海拔,也正在逐年提升!

郑开大道两旁高大的乔木叠翠流金,宁静地站成列队,急速从视线中闪过,一树苍黄的秋叶染上了晚霞的玫红。从县城出发不到20分钟便来到雁鸣湖畔。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雁鸣湖吗?我迟来,大雁早已于三周前成群南飞。水,柔柔地绿着。岸边的树影,天上那云丝,那垂钓的长竿,那偶尔被惊起飞过湖面的水鸟……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随风吹皱的波纹,摇出令人无限遐想的涟漪。

真的已经是秋天了吗?夕阳下的秋叶似乎仍透着融融的暖意。风静时湖水平滑得如绸缎一般,沉静地反射着岸边的芦苇及叫不出名字的草丛,仿佛在孕育着来年的生机。

渐淡的晚霞,依然染得西天一片绚烂,湖岸秀逸的林木,在夕阳中宛如一座孤峭的山峰,用柔缓的绿影与橘红色的晚霞构成了截然不同的画面——那道鲜活而亮丽的天际线之上,是人类为之向往的、高远而又神秘的天空,下面是我们生存的博大而深沉的大地。

湿雾飘起,远方的风景倏忽间变得虚淡。蟹岛上,渔家的餐馆不知何时已亮起了门前的灯笼。随风吹来店家播放的音乐——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名曲《回家》——那清纯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向往。我很想撑船而去拜访一下,这位颇有品位的店家。那一刻令人想到明代吴伟的《词林雅集图卷》,图卷中,画家们用轻快简淡而又不失工谨的白描手法,以山林水湖为背景,有意识地注入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晴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之早在1000多年前把“天机”道破。艺术家笔下的作品永远是对现实的集中表现。天下风景,所以诱人,多半是由心境而决定的,一旦成为凝定的光合影,便不可用固定的眼光去品足端详。

湖面清波声如琴如鼓,几艘小船如黄叶般飘向蟹岛。划船的渔人逍遥地哼着我叫不出名字的地方小调,时而将手中那根湿亮的长篙朝水底深深点去,瞬间脚下的船儿像装了弹簧般向前冲去。船头的鱼鹰正悠恬地伸出长长的嘴巴,啄理着被晚霞映得漆亮的翼毛……

渐浓的暮色中,那湖中的岛,以及岛上的建筑物,变得迷离朦胧,那火红的灯笼便显得越发鲜亮。那一刻,我忽然突发奇想,希望店家能播放几首古筝演奏的、类似《寒鸭戏水》《飞花点翠》的乐曲,也许那音色清越、余音悠长的旋律,更能彰显出雁鸣湖傍晚的古意。

中牟是一座千年的古县,更是北方的水城。在长达167年的北宋时期,这里就是京城的西郊。如果不是黄河洪流的淹被,定然会留下无数的人文史迹。

颓城百雉拥高秋,驱马临风想圣丘。

此道门人多未悟,尔来千载判悠悠。

这是王安石在宋朝为相期间,以《中牟》为题的诗作。王安石祖籍江西临川,这位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生以政治家立命,而耻以文士自名的大儒,为相期间,其诗文大多与时政相关,而鲜有描写山水风物的闲情。而这首诗却直白地表达了他倦于政治生活、向往江湖的心情。也像当时留寓的文人雅士一样,是将他与山水风物的深情融化在文字之中。

独坐于临水的亭下,观渔船远行,风摇芦白,似入谢灵运笔下的“菰蒲之境”,很想随口诌几句与当下情景相符的诗文。这并非有心要循古人渔钓之举,或不自量力地想写下几行千古名言。而唯有所想的是,他日离开雁鸣湖后,也常能忆及此刻那鲜有的、心拒俗尘的心境。

漫天霞光隐去时,远处市镇的灯火亦变得愈发璀璨起来,我和岸边垂钓的几位老翁都仿佛是这暮景中的点缀。一位提前收起鱼竿的老者拎着鱼篓缓步从我面前走过,在和他默然点头会意的一刻,我看到他一脸友好而又满足的微笑——想来他一定“满载而归”。元人胡紫山散曲《沉醉车风》中有“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的名句,可惜那一刻我不是那位荷柴而归的樵夫,否则,我一定与他“笑加加地谈今论古”……

一轮浑圆的秋月,不知何时已在远方升起,渐黄色的光芒把浅水处的芦苇映照得唯美不已。白天似雪的芦花,纷飞如梦。那场景如果能将几位垂钓的老翁移置过来,应酷似南宋画家李唐的名作《清溪渔隐图》。那清旷恬淡的画境,更像我此刻平和的心绪。

那一夜,我的梦里久久闪烁着雁鸣湖亮丽的水波,以及我离开时那湖面上倒映的满天星斗。那伴着晚风舞动,摇曳的水边的芦苇,当应摇醒我在中牟的晨梦,且将我笔下的文字,染得翠绿滢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27352 2018-12-21 00:00:00 五 绿意中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