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雁鸣风韵 上一版3
Z08
作家笔下的雁鸣湖
在中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作家笔下的雁鸣湖
文风习习 诗意盎然

□杨海燕

造访雁鸣湖多次,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家笔下的雁鸣湖,还真不知道中牟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的笔下,雁鸣湖已不单单是一个地方,而是中牟的象征,是中牟的代名词,雁鸣湖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学记忆。

感知雁鸣湖

从参加2016年10月河南省作家协会、中牟县文联举办的雁鸣湖金秋笔会开始,《河南思客》是被邀请参与活动报道的唯一一家自媒体。我带着《河南思客》的部分签约作家,又先后参加了2017年元宵节前夕作家走进绿博园民俗采风活动,2017年5月11日“著名作家看中牟”活动,2017年9月22日中牟县委宣传部、河南省诗歌学会、河南广播电视台诗歌朗诵协会主办,中牟县文联承办的“中牟县首届雁鸣金秋诗歌朗诵会”,2017年11月4日“第六届雁鸣湖金秋笔会”,2018年1月18日省内作家走进中牟感受现代新型农业等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后,《河南思客》的签约作家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中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文学作品,并集中版面给予刊发,其中不乏名家、大家的文章。截至2018年5月初,《河南思客》共刊发有关中牟的稿子或中牟县作者撰写的稿件200多篇。这些文章刊发后,好多文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雁鸣湖因为这些作家,一次又一次鲜活起来;中牟,因为这些文章,知名度大大提高。著名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作为资深媒体人,不止一次说,中牟县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雁鸣湖金秋笔会”文化品牌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几千万的广告硬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通过这些活动,和著名作家、诗人一起,漫步在中牟县城、雁鸣湖畔、新型社区、绿博园内、农业园区……感知中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通过这些作家的文章,我加深了对中牟的了解,知道了更多的有关列子、潘安等中牟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以及官渡古战场、寿圣寺双塔、箜篌城遗址等中牟文化遗址遗存的传说。

感受雁鸣湖

进一步感受雁鸣湖,是中牟县文联主席王银玲诚恳地邀请我担任她主编的《雁鸣金秋》诗歌卷和散文卷两本书的责任编辑。

在没有接到邀请之前,我通过《中牟有个王银玲》《笑声飘荡在雁鸣湖上》等文章,知道了中牟县委宣传部有一个爽快的王银玲。一次,王银玲大姐在电话里说:“这几年,中牟县通过‘雁鸣湖金秋笔会’‘著名作家看中牟’等活动,国内著名的作家为中牟创作了不少让人感动的文学作品,中牟县计划编辑出版一套书,把这些佳作结集出版。你策划编辑的图书很多,出书有经验,担任这套书的责任编辑吧。”我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经过一年多对1000多篇(首)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校对,《雁鸣金秋·诗歌卷》由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正式出版,《雁鸣金秋·散文卷》也会很快面世。

通过作家的文章,我知道了牟山的来历。在编辑散文卷的过程中,有多位作家引用了《中牟县志》描述牟山和中牟名称的来历,但是,我一直不知道牟山在中牟的什么方位。而且看书中描述,牟山“高一丈余”,怎么能称得上“山”?中牟县文联的同志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从中牟县有关部门查找资料,找到了史书上有关中牟牟山的表述。通过史料知道,中牟县历史上的县志不尽相同。明朝正德十年的《中牟县志》记载的原文:“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一丈余,延数十里,上建名山庙,县之得名以此。”清朝乾隆年间版、同治年间版的《中牟县志》原文一样,皆这样记载:“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丈余,长数十里,旁有牟山庙。一统志载,中牟有牟山,在县治北,邑之得名以此。”引用此处的作家表述五花八门,有的引用的是明代的县志,内容却是清代的;有的引用的是清代的,内容却是明代的;有的作家干脆是明、清两个朝代混合引用。为了规范使用典籍,我在编校过程中对引用给予了统一订正。不管怎样,毕竟是这些作家的文字让我进一步了解了牟山,知道了更多中牟的过往和现在。

现在的牟山已经不是原来的牟山了。中牟县在牟山遗址附近投资建设了郑州牟山湿地公园。公园位于郑汴新区绿博组团以东、郑开大道以南、官渡组团以西、中牟县城以北,在25.8平方公里郑汴中央公园起步区,面积4200亩。现在的牟山山体主峰高达153米,亦非文献中记载的“高丈余”了。2018年5月1日,郑州牟山湿地公园开园,相信还会吸引更多的文人雅士前去采风体验生活。

感悟雁鸣湖

雁鸣湖是中牟县2000年前后才开发建设的一个景区,史书上当然是没有记载的。通过作家的文章,我感受到了雁鸣湖四季色彩的变化,中牟县的自然风光。

作家笔下的雁鸣湖是圣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向阳,在参加中牟第6届雁鸣湖金秋笔会时说:“美丽中牟是美丽中国的缩影。”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收到战友送来的中牟大蒜后,用牛皮纸袋装了,拿到她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的课堂上,分赠给她的同学,成就了一篇《博士课堂的礼物》。文中,她这样形容中牟的大蒜:“它们是大蒜头。枚枚外衣雪白,形态紧凑致密,硕大如儿拳,辛香之气弥散空中。”当我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到“同学们将大蒜头珍惜地收藏起来”这句话时,竟然激动起来,为了中牟,为了河南。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思客》签约作家李同昌,在参加了第5届雁鸣湖金秋笔会后,满怀激情地写出《郑州向东是中牟》,立即在河南省文坛引起轰动,在读者中产生共鸣,文章标题就是宣传中牟的广告语。文人雅士们的这些锦绣文章,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新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中牟县、雁鸣湖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这些作品,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人们对雁鸣湖的文化记忆,如同潘安、列子的文字,会代代相传。

诗人笔下的雁鸣湖是迷人的。“水草丰满的地方雁才栖居/鱼米丰饶的地方雁才欢腾//雁鸣湖 雁鸣湖/小小小小的秋日好去处//瘦了身的浪波轻轻翻动/卸了妆的芦苇摇曳起伏//雁鸣湖 雁鸣湖/放进一首诗里就是好开头……”这是著名诗人高金光笔下迷人的雁鸣湖。“渐渐地,你看见了汪汪润润的稻田,又看见了洋洋洒洒的蒲苇,你就知道,雁鸣湖快到了。”这是著名女作家乔叶笔下迷人的雁鸣湖。“走近雁鸣湖水系,不见了古时的帆影重重,只留下残荷满塘,秋意迷人。一丛丛蒲苇在秋日的阳光下,延绵于万顷碧波;不时惊起的阵阵雁鸣,向游人述说着雁鸣湖的今生前世。”这是《羊城晚报》副刊部主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陈桥生笔下迷人的雁鸣湖。

而雁鸣湖的姊妹湖鹭鸣湖在作家们的笔下更是灵秀的。“鹭鸣湖谦恭而柔顺的荷,无意长得更高。荷塘与水构成的油画前,那些茁壮无比的芦苇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与之形成对照。”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参加了5届雁鸣湖金秋笔会的河北作家高海涛眼中的鹭鸣湖。而《河南日报》文学副刊“中原风”主编冻凤秋眼中的鹭鸣湖,更澄澈成了一幅西洋画:“在鹭鸣湖,拥抱随风摇曳的芦苇,凝望如画般的残荷,和澄澈的湖水亲近,宛若置身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小镇。”

感想雁鸣湖

全国各地的作家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世人描摹出了中牟的钟灵毓秀,雁鸣湖的美不胜收,这是这两本书最大的看点。

《雁鸣金秋》这两本书除了著名、知名作家的作品外,也不乏本土作者的美文。这些文章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流作家笔下的雁鸣湖,还检阅了当地文化名人、文学爱好者、作家、诗人等文学创作的水准,为读者展现了当地作家眼中的雁鸣湖。

“此时的贾鲁河沿岸成了一片雪海,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一疙瘩一疙瘩的雪白的槐花从枝头泻下,不见一点绿叶。每一棵树就像一堆雪,一堆堆连在一起,高低起伏绵亘几十里,远远望去,像雪海里涌动着浪花。”雁鸣湖之外,中牟还有一个贾鲁河,这就是当地作家李超笔下的家乡风光。“黄河南岸的豫东乡村世代被水味儿氤氲着,水味儿中又透出一些沙的味道,风的味道,这种混合的味儿很真,现在还记着,仿佛记着我的初心。”这是本土作者蒋长青笔下的家乡味道。

作家笔下的雁鸣湖,写出了中牟的宜居,也为读者描绘出了美丽老家河南的影子。

□作者简介

杨海燕,河南漯河人。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思客》主编。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曾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政府优秀图书二等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31450 2019-01-04 00:00:00 五 作家笔下的雁鸣湖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