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7版:荥阳时报 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副刊
七度春秋共寒暑
两代人的高考 □王风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代人的高考 □王风琴
马健 图

今年高考开始的那天早上,我路过荥阳高中门口时看到有警察拉着警戒线提醒过往车辆绕道行驶。路人也都轻声细语快速通过,生怕扰了学子们考试的安静。小侄女今年参加高考,可是在家里上网课长达3个月之久的特殊情况,一家人忧心忡忡生怕一贯成绩优异的孩子考不出好成绩。

2020年的高考注定是不寻常的高考,由于疫情影响,已经连续实行了13年的6月份高考不得不再次回归到7月。我记忆中的“黑色七月”仿佛又回到眼前。

我是1987年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河南开始取消预考制度,可能许多人已经不记得预考了,从1981年开始,为了减少高考报名、改卷等压力,实行预考制,即每年5月份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要先参加预考,预考成绩过线才能取得参加高考的资格。1987年河南取消预考制,当年参加报名的考生特别多。我们住在荥阳高中破旧的女生宿舍里,考点在荥阳二高,7月的夏夜暑热异常,没有电扇,没有蚊帐,老城临近索河,常年散发着臭味的索河水无疑是蚊子的“天堂”。高考前夜,暑热难耐,蚊虫叮咬,加上考前的兴奋,一直到天快亮时才迷迷糊糊合上了眼,不料又被早起同学的开门声惊醒。早餐时,我照例和同学一起到露天餐厅打饭,两个馒头、一碗面汤、一份炒包菜被我吃得干干净净。骑着自行车穿过老城拥挤的街道到荥阳二高考点考试,突然下起了雨。清楚记得当年的作文题是给材料作文:根据给出的材料写一篇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写一篇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的短文。当我咬着笔头思考着如何完成第二篇短文时,瞌睡虫袭来,眼皮子直打架,坚持不住打了个盹,醒来时离交卷只有15分钟时间,草草写了几句《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匆匆收尾,离交卷差一分钟,检查了一下准考证名字填得对不对。那年高考,本来文科见长,指望语文拿高分的我语文成绩平平,总成绩勉强过了大专线。

2015年,女儿参加高考,6月7日,天气不是十分热,当时流行考生第一天穿红衣服谓之开门红,家长穿旗袍取意旗开得胜。早上,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护送下,女儿进入考场。考前不敢给孩子施加压力,只能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和众多家长一样,我坐在荥阳实验高中门外树荫下焦急等待着,看着女儿从考场出来时一脸的平静,我多天来悬着的心放下来一点儿。女儿主动谈起作文内容,大致说了她写的内容,我感觉切合主题、态度明确,鼓励她集中精力转入下一场考试。那年的高考,女儿语文成绩全班第一名,最后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2020年7月7日下午下班时,走在大街上,听到三三两两的家长在议论作文题目。回到家,我翻开手机,网上关于高考作文的内容早已铺天盖地,我甚至看到了1977年作文题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说到1977年高考,我大哥是受益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2月,大哥办理了退休手续。1977年1月,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17岁的大哥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成了我们村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大学生。当年,我们那个不足2000口人的村有100多人参加高考,因为是第一次恢复,年龄放宽,许多往届生,包括哥哥在内的几个民办老师都去参加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些天,亲戚、邻居纷纷前来祝贺,母亲尽管为学费发愁,可她依然带着快乐的笑容去找亲戚们借钱,凑足了大哥的学费和生活费。借钱回来的晚上,9岁的我跟在妈妈后面,听着邻居们夸我哥哥有出息,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像我大哥一样也考上大学。

岁月更迭、世事沧桑,当年的天之骄子如今已退休,儿孙绕膝,尽享天伦。我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今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认真努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淡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希望小侄女能考上她向往已久的大学。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74431 2020-07-21 00:00:00 二 两代人的高考 □王风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