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4版:惠济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H04
惠济区两位非遗传承人 被评选为“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肖家老汤红烧肘子 几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传唱千年的黄河号子 呼喊出一代代人的护黄忠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唱千年的黄河号子 呼喊出一代代人的护黄忠心

黄河号子是河南省非遗项目之一,属民歌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是人们参与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而唱。在郑州市惠济区有这么一群人,伴随着黄河的激流,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他们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吼唱,洒下一路热血奔腾、斗志昂扬,号子也就在黄河边民众一代代的吼唱中延续下来……记者 蔺洋

代代吟唱传承,激发护黄士气

“嗨哟嗨哟……好、打住、坐桩……黄河铁军,战无不胜……”古老、悠扬,张弛有度、快慢相间的呐喊声,充满着感染力的声音,让旁观者听着也不由自主地热血奔腾。

9月11日上午,在惠济区黄河岸边,记者有幸看到了河南黄河防汛应急抢险队演练抢险中用到黄河号子的一幕。

“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自古以来,黄河洪泛不断,中华民族先民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黄河号子。”抢险队副队长刘德龙告诉记者,他家三代都在抢险队中工作过。目前抢险队中用的号子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固定的词,是抢险的过程中,号头根据场景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号子,带动队员们力量和速度,以达到齐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

40多岁的刘德龙,黝黑的皮肤闪着亮光,是土生土长的黄河人,前两天他与队员们刚参加抢险回来。他介绍,队里一共50多人,8个人一组,最大的将近50岁,最小的是90后,队员们大多是退伍军人。有些队员的家就在黄河边的村落,从小就耳闻目睹了黄河号子的故事。

听黄河号子,赏黄河文化

黄河号子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黄河号子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

抢险队的领唱高建忠说,黄河号子紧张、高亢,雄浑有力,共分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黄河号子内容丰富,号词大多取自劳动现场或生活中的一些民间故事。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黄河号子常常会出现在紧张、忙碌的抢险中,用来鼓舞施工人的士气。

承载着历史,映照着未来

黄河花园口是黄河防汛抗汛历史上最知名的地标,就坐落在惠济区境内。

作为抢险队中的小鲜肉,90后的东仔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抢险队里已经服务了近8年,同时也是抢险队中的颜值担当。他说,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家住在惠济区花园口镇花园口村,从爷爷到他,三辈儿人都守在黄河边,为黄河工作是他们家人的骄傲和梦想。

东仔的父亲也曾是抢险队的一员,所以东仔对黄河、对黄河号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记得小时候黄河水在汛期比现在水位要高,父亲接到命令后就会赶赴到抢险现场。偶尔在家里劳作时,父亲也会喊两句,听着就感觉特别带劲。

东仔告诉记者,以前到黄河边只看黄河。现在到黄河边不仅可以观唯美的黄河,同时还可以赏黄河沿岸的美景。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黄河号子千年不变的吟唱传承,承载着历史、映照着未来。年轻的黄河人正用他们的忠诚守护着黄河,用青春续写出一曲曲传世乐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89257 2020-09-25 00:00:00 五 传唱千年的黄河号子 呼喊出一代代人的护黄忠心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