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4版:新郑时报 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X04
黄河生态文化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全面脱贫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杨明森
黄河生态文化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月22日,第14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以《黄河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发表演讲。

伟大的轩辕黄帝与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为新郑市重要的历史人物代表,对新郑市悠久、渊源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轩辕黄帝被世人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因统一中华的伟绩而载入史册。白居易在16岁时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世人皆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此诗最大的寓意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白居易一生创作过题材丰富的诗词,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采用拟人化、感情化等书写方式。“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最能体现古人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体恤,对大自然的尊重。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大内涵:第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和生态界的一部分。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和互动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须利用自然。第三,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运动,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屈服于自然的强大。农耕文明时代,人畏惧自然的强大,但是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毫无节制开发、索取自然,极度的开发、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现在生态+绿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绿色交通等。加快绿色生产与法律制度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统筹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让森林、草原和湖泊、河流休养生息。

此次文化论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一场文化的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跟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具体方式就是利用自然。怎样科学、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其实核心就是一个“度”字,“度”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度”就是分寸、节制、平衡、和谐。

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一定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人类的物质欲望必须有节制,必须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不能贪婪,不能放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杨明森讲,黄帝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新郑,经济发展非常出色,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新郑正在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市,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新郑通过高强度的治理,一定能够创造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

记者 杨宜锦

通讯员 王建伟 杨媚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89442 2020-09-25 00:00:00 五 黄河生态文化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KeywordPh杨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