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欢欢喜喜 犇向春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振兴学堂”话振兴
扶贫“组合拳”带出先进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振兴学堂”话振兴

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虽已立春,但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依旧寒风阵阵。记者在大金店镇李家沟村看到,一排排白色平菇塑料大棚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观,好一幅田园画卷。大棚内,该村的“振兴学堂”正在授课,记者有幸听了一场特别的技术课。

“这几天连续多风少雨雪,一定得跟得上湿度。采摘后的根部菌渣要及时给予清除……”

授课的是李家沟村平菇种植“高手”曹建超,听课的除平菇种植户李海欣外,还有李家沟村两个80后书记——登封市纪委监委驻该村第一书记宋宁博和李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旭。授课人讲得仔细,听课人听得认真。尽管这次参加“振兴学堂”的只有4个人,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学习的认真和执着。

“把‘学堂’搬进大棚里是第一次,虽然以前我也参加过这样的培训,但都是在屋内听专家和技术人员讲理论层面的东西,有些专业术语还听不懂。今天曹师傅直接来我大棚里‘教学’,现场给我指出了问题,还用方言给我讲解,让我掌握了许多种植技术。真想把‘学堂’设在俺大棚里。”李海欣对村里 “振兴学堂”进大棚的做法点赞。

走进李家沟,蜿蜒曲折的水泥道路缠绕在半山腰,村民沿路而居。“以前都在东边的深山沟里居住,这个村因李姓村民居住在沟两边而得名。”李家沟退休村委会主任常长宪告诉记者,由于李家沟沟深路偏,交通闭塞,村里教育质量不高,村子里的小孩子基本都没啥才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一书记宋宁博在村里走访听到这个消息后思考了很多。他深知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性,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才是新时代的好少年。而地处山区的李家沟,如何才能冲破“才艺”的枷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艺术空间?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宋宁博和李新旭商量后,经村“两委”研究,决定从孩子绘画、书法、文化传统教育等着手,让孩子们“绘好画、读好书、做好人”。

说着容易做着难。书法练习村里还有一些退休的教师给予指导,绘画村里没人会,传统教育谁人教……“以前我也学过美术,当时想着如果真没人教绘画,我就赶鸭子上架,自己来教!”平时比较腼腆的宋宁博提起当时的情景显得有些激动。后在走访贫困户李新仓时,宋宁博得知其女儿李巧歌曾学的是学前教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于是就有了让巧歌辅导孩子们绘画的想法。“这些年俺家享受到了党的各项扶贫政策,驻村工作队也没少帮扶俺,能让俺闺女给孩子们辅导,我咋能不高兴呢!”李巧歌的母亲十分支持女儿。就这样,去年12月10日,李家沟村的“振兴学堂”正式成立,李巧歌为李家沟村留守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美术课。

本是培养孩子兴趣和才艺的“振兴学堂”怎么在大棚里授课?记者有些不解。

“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和驻村工作的逐步深入,村民迫切需求科学种植技术,特别是平菇种植技术。”李新旭介绍,去年8月,李家沟村建设了塑料大棚,大力发展平菇种植,并成立了李家沟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采取集体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方式对平菇种植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村产业化路子。“村里现在就需要像曹建超这样有技术的‘土专家’‘土秀才’。于是我们又将科技培训、健康教育、乡风文明等融入了‘振兴学堂’教学中。”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振兴学堂”已成为李家沟村学生的学习乐园、乡风文明的培训基地、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志愿者的服务中心,更是推动李家沟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郑报全媒体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宋跃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8712 2021-02-09 00:00:00 二 “振兴学堂”话振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