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6版:我城我恋 上一版3  4下一版
T
郑州用文化底蕴为我赋能
他们用心“拓”出崭新人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用文化底蕴为我赋能

展现游牧民族浓浓风情和皮雕技艺的马鞍子,有感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那抹青绿制作的荷花手提包……一走进刘文民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原创手工皮具作品让人大开眼界。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文/图

偶然,和皮雕结下情缘

刘文民曾是一名铁路职工,爱上皮雕纯属偶然。1998年,已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郑州工作的他去内蒙古玩,在朋友家看到朋友的老父亲正在家里做马鞍。

刻画、敲击、推拉、挤压,70多岁的老人旋转刻刀在皮料上全情投入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刘文民,让他对蒙古族皮雕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到郑州,他便开始琢磨起来。

“那时候交通不便,坐火车要两天,还要辗转其他交通工具,才能到朋友家,所以每次去,都非常珍惜向师傅请教的机会。”

半路出家,师傅又远在内蒙古,刘文民能在皮雕上有所精进,全靠军人的那股韧劲。

时光荏苒,2010年,刘文民在自己家的内蒙古特产店里专门为手工皮具开辟了一小块地方。至今,刘文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手工皮具的第一个顾客,“是个东北来的大哥,医药代表,他一眼就看上了我用最好皮料制作的一个钱包,我当时很惊讶,本来以为这是个小众的东西,没想到真的有人能欣赏。”

从那之后,刘文民不再单纯抱着玩的心态,专心经营。顾客也越来越多。

皮雕手表带、皮带、钱包、手包、旅行包、皮画、工艺装饰品……定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和机械化流水线不同,一件手工皮制品的制作周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在他眼里,皮具是有灵魂、有温度的。他汲取传统皮艺的手法,充分运用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特点,采用流畅刀线与精细雕琢来刻画山水花鸟、动物画像、图腾纹饰,浓浓中国味,使作品线条精美细腻,色彩富贵艳丽,极富立体感。明明是一块皮,却仿佛看到蝴蝶轻扇彩翼,花儿随风摇曳。

在这座城市开始对创作新思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刘文民还开设皮雕皮艺培训课程,收获众多皮粉,也有各地的人慕名前来学艺。

2016年,命运给刘文民开了一个玩笑,他在检查中发现患有重症,漫长反复的治疗过程,让刘文民身心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仿佛开悟了一般,对创作有了新的思考。他不再考虑其他,开始自由而充实的慢生活。心无旁骛、追求艺术创作并没有带来太大影响,门面店改成了工作室,高级定制反而多了起来。

“郑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只要努力认真生活,就会被它赋能。无论是最初单纯的热爱,还是后来忙碌挣钱,再到追求内心宁静,不管我选择了哪一种生活方式,这座城市都张开怀抱容纳我、滋养我。”

拙匠是刘文民的印章,也是他的一颗初心。他将继续在自己喜爱的皮艺田中耕耘前行,感动、分享万物初始时的宁静和质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13478 2022-05-27 00:00:00 五 郑州用文化底蕴为我赋能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