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G04版:高新时报 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G04
高新区着力建设“家门口的好医院”
名医名家荟萃 患者病友称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医名家荟萃 患者病友称赞
郑州西区中医院的三年蝶变之路

本报讯 3月30日一大早,来自商丘的王女士刚下火车,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郑州西区中医院看病。走进医院名医堂,直接来到“就诊导医台”,没有排队、不用等待,王女士顺利挂上了之前在网上预约过的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专家号。

河南省中医院的知名专家享誉已久,每天都有众多像王女士一样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如今西区中医院的名医堂门诊大厅敞亮、有序。

郑州西区中医院的故事,也是郑州高新区的故事。近年来,郑州高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逐步扩大放量,从2019年,高新区仅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各类医院14家的规模,“看病难”的问题正在日益得到缓解。

郑州西区中医院名医堂位于医院门诊楼3层西南角,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即使两鬓斑白,依然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传奇”。还有陈安民、王禄、李全忠、牛喜伟、王育勤、马照寰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这些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医疗学科的领军人物会定时到郑州西区中医院坐诊,名医在这里也真正成了百姓的名医。

从2019年开始,郑州西区中医院推出“病人不跑专家跑”的医疗新模式,在医院设立“名医堂”,病人不用出区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现了患者、专家、医院、社会的多方共赢。

医院是承载无数人希望的游轮,医生是这艘游轮的燃料,患者是支撑这艘游轮一直向前的动力,专家之所以为专家,不仅医术高超,医德也是患者心中的良药。曾有一次,李全忠教授正在查房,走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跪倒在其面前叩头。搀起他后经叙述才明白是2年前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因父母受医托欺骗,花光了带来的钱,病情却迅速加重,辗转慕名就诊。母亲回家筹钱,父亲怀抱奄奄一息的患者到医院,交了住院费后连吃饭钱也没有,李全忠教授和同事们一边治疗,一边每天帮他们买饭,直到十多天后痊愈出院。父母告诉他,是李全忠教授救了他的命。

“我是郑大夫的老病人了,过去附近没有大医院、名专家,看病需要‘跋山涉水’到中心城区。西区中医院过来以后,不仅家门口有了大医院,给我看病多年的专家也被引进了,而且收费还是以区级标准,降低了我看病的负担。”李先生说,对于他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这太方便了。

李先生家住西溪花园小区,由于患有肾病,需要定期到西区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郑斌博士是西区中医院专门引进的医生,早在2019年,她就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南院区大内科担任主任,在慢性肾脏病管理防治方面颇有建树。

“自4月1日起,对来医院做透析的病人全部免费接送。”3月27日,在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组织的“家门口的好医院”座谈会上,郑州西区中医院王永汉的发言再次诠释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的仁医大爱。据了解,目前在郑州西区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做透析的患者还不足40人,大部分家庭都因为家中有病人,而经济状况不佳。

“太好了!”听闻这一好消息,患者家属范女士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多月来的辛酸与委屈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放。范女士的父亲范大爷每周一、三、五上午要到医院做透析,每次4小时。范女士每次都要8点钟前把父亲送到医院,12点再去医院接父亲回家,不仅自己上不成班,还不能送小儿子上学。父亲心疼她,便提出自己骑三轮车去医院。范女士心疼地说:“70多岁的老父亲,脖子后面还插着那么粗的瘘管。早晨那么冷。生病了身体也很虚弱,我怎么忍心让他骑车去呢!”家门口就能优质就医让范女士更方便更安心。

郑州西区中医院仅是高新区“家门口的好医院”建设的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什么是‘家门口的好医院’”的大讨论正在高新区医疗、医政、医院圈广泛展开。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9832 2023-04-12 00:00:00 三 名医名家荟萃 患者病友称赞KeywordPh郑州西区中医院的三年蝶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