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零食“学历造假”?科研标签岂能随意“粘贴”
经开第三大街这段路 早上路灯关太早
有记账有签名九旬老人告儿子借钱不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零食“学历造假”?科研标签岂能随意“粘贴”

声称“农科院”研发,零食也有“学历造假”?据央视新闻12月19日报道,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一款标有“东北农业大学”字样的网红零食展开调查。然而,东北农业大学回应称,学校不开展对外生产经营工作,学校与商品包装上所标的委托制造商和受委托制造商没有开展过任何合作。

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问题愈加重视,以大学、研究机构为背书的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在他们心中,这些被冠以“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称号的产品,有着极高的信誉度、专业度,产品的质量自然有所保障。

然而,一些食品企业为追求利益,利用消费者对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信任,冒用“农科院”“农业大学”等标签进行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误认为这些产品的品质更高,更加绿色健康。这不仅对科研机构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产品“学历造假”,本质是虚假宣传。若未经科研机构或学校允许,自行宣传产品为“农科院研发”“农业大学研发”等,显然是违反《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经营者不得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那么,这些拥有“高学历”的产品果真品质优异、绿色健康吗?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标有“东北农业大学”的“九○农大蔬菜卷”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款产品蛋白质和脂肪的实测含量均不符合国家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

可问题在于,消费者该如何辨别所购产品?食品企业为何能够正大光明地给产品“假学历”呢?若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名利双收,纷纷打着“高学历”的旗号兜售产品,是否会在市场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事实上,“假学历”现象并非只限食品行业,也存在于化妆品、家电、培训机构等行业。“央视推荐”“清华研发”等字眼被商家频频提及,上当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这意味着,知名媒体、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都可能是“假学历”的受害者。

针对零食“学历造假”行为,相关部门和有关平台都应及时进行监督管理,对相关产品加以曝光,以此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要提升个人鉴别力,注意留存证据,若遇到产品“学历造假”的情况,也要及时索赔。同时,被仿冒的科研机构、大学要有维权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公开研发产品清单,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到哪些产品才拥有真正的“高学历”。

总之,食品企业与其把心思放在“学历造假”上,不如把精力、金钱放在如何研发产品创新、提升品质上,将目光放长远些,以产品本身为卖点,才是发展正道。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评论员

任思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4646 2023-12-20 00:00:00 三 零食“学历造假”?科研标签岂能随意“粘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