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又是一年“3·15” 金融避坑指南请查收
金融消费者维权指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又是一年“3·15” 金融避坑指南请查收

如今,随着金融产品加速创新,金融场景不断丰富,金融服务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服务问题也随之而来,更有不少消费者陷入维权难的困扰。

银行卡盗刷、银行卡限额、信用卡纠纷、保险理赔难、新能源车续保难……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本报启动金融维权渠道,不少消费者来电“吐槽”遇到的各种金融“套路”。针对读者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记者集中整理并邀请行业专家为消费者出谋划策,帮助大家“避坑”,维护合法权益。

银行卡被莫名限额

银行服务尚需提升

“我用手机银行给朋友转钱,发现银行卡被限额了,转账不能超过1000元,系统提示需要去柜台办理提额业务。”市民郭女士通过电话告诉记者,“随后,我拨通了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为配合相关机关反电信诈骗,对银行部分账户进行了限额,建议我带着身份证和银行卡到网点提额。”郭女士认为,这种现象不合理,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但银行工作人员则表示,银行调整账户限额主要基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或反洗钱需要,对于一些长期不用的睡眠账户,可能会被银行调降限额,需要去柜面进行再激活。

连日来,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了他们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服务问题。其中有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卡被莫名其妙开通了某项定制服务,并扣除了30元费用;有消费者则反映,去某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银行工作人员打开其手机APP,未经允许就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表示,金融机构在向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时,要全面真实披露产品信息及服务内容,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对违约责任等合同重要条款进行充分解释和说明,避免金融消费者产生误解。同时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用专业的态度来服务客户,减少金融消费纠纷的发生。

养老钱被“忽悠” 银发群体金融宣教需加码

“您好,是《郑州晚报》金融投诉热线吗?我的钱被冒充银行机构的人给骗走了。”一大早,市民张老太便通过电话向记者倾诉被骗过程。近年来,老年人被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尽管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金融反诈宣传活动,但依然有老年人不小心进入金融诈骗“圈套”,捍卫老年人“钱袋子”迫在眉睫。另有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自己70多岁的母亲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由于老年人缺乏理财常识,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被误导购买了不符合风险等级的信托类理财产品。

针对这种老年人想赚钱却被“坑”的案例,专家建议:一方面构建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和法律体系,加大老年人的司法援助力度;另一方面,拓宽老年金融教育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同时,金融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为契机,逐步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老龄金融服务体系。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助力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反诈骗宣传,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新能源车续保难+理赔难 车辆保险规范需加强

市民钱女士反映,自己去年买了一辆纯电动汽车,最近需要给车续保,但是被之前投保的某保险公司拒保了,工作人员称其因为在车险系统评分中得分过高,为高风险,因此被拒保。“过去一年间我的车都没出过险,怎么突然就被判定为风险系数高了?”钱女士感到莫名其妙,就打通了该保险公司官方投诉电话。客服告知她可以到柜台人工办理业务,但是钱女士来到柜台后却被告知,必须打包购买座位险才能为其办理续保。最终,钱女士只能多花2000元购买了座位险,这才让自己的车顺利投保。

新能源汽车车主王先生表示:“之前在某保险公司购买的新能源车保险,出险后需要提交纸质材料进行理赔,导致我的车出险后,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进行理赔材料的整理和提交,理赔时效慢,耽误了不少事儿。”

记者在互联网搜索了“新能源车拒保、理赔难”等相关词语后发现,有相关经历的新能源车主不在少数。

资深汽车从业者表示,要想改变新能源车续保难、理赔难的问题,政府应针对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保险产品开发、定价、理赔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同时,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险市场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

互联网保险套路深

消费者需谨慎

自本报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开通后,还收到了很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保险的相关投诉事件。市民卢先生反映,通过支付宝平台的推送信息,了解到某家保险公司的宠物医疗保险,由于自己家养了宠物,就进行了投保。卢先生表示,这款保险在体验期内可随时取消,自己就在体验期结束前几天退保了,但是之后还是会被自动扣费,虽然只有9.9元,但仍令人郁闷。

此外,还有市民反映,发现在查看支付宝账单时被连续扣了数月保费,而“被投保”的情况自己懵然不知。记者在搜索相关互联网保险产品时,此类“被投保”的现象也不少。

对此,监管部门曾表示,作为消费者,在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保险的过程中,不要贪图小利,要看清产品费率,树立理性消费理念,仔细、全面了解保险产品信息,在畅享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消费便利的同时,审慎点击、确认相关内容,理性投保,切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苏立萌 宋聪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28283 2024-03-15 00:00:00 五 又是一年“3·15” 金融避坑指南请查收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