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大运河申遗十周年 上一版3
特别报道
人生里的三条“船”
通往传承之岸
两代餐饮人
六十载运河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
传统金银细工的国家级非遗传人
人生里的三条“船”
通往传承之岸
《大运之舟》前的方学斌

江苏 扬子晚报 □记者 成沫 文/图

人物名片 方学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仙城北路的“仙女镇文体活动中心”,建筑外表已有年头,内里却“大有乾坤”,这里是扬州非遗博览馆,集合展示了10多位非遗大师的500余件非遗作品。

扬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被视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这些展品静态无声,记录的不仅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还有大运河孕育的多彩历史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的传承人方学斌,自小生活在江都区,有上百件展品在馆内展出。千年运河的流淌,和金银细工的技艺传承是如何紧紧相连的,他给我们娓娓道来。

运河的船,曾是他看世界的眼

《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短短7字,记录了两件大事:吴国在邗国城邑的基础上建造新都邑(今扬州);开挖江淮的人工运河——邗沟,这被视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

所以大运河“出生”的公元前486年,也被视为扬州建城史的开端。

运河的历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是运河畔人民生活的故事。

方学斌出生于文化世家,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父亲从事金石篆刻艺术,母亲则拥有一手剪纸绝活,从小方学斌便耳濡目染,开启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而他最爱玩的场地是运河船只。“我小时候经常去河边,看那些停在岸边的运输船,我们几个小朋友都喜欢跑上去玩,动不动就被船夫撵下去。”方学斌回忆说。

其实船上没什么好玩的,这是方学斌见世面的窗口,作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船去过很多他没去过的地方,船夫的三言两语里描绘出的世界“令人羡慕”。

运河在年幼的方学斌心中埋下“看世界通古今”的种子,有朝一日,他也要和船夫一样跟大运河“发生点什么”。

《汴河客舟》展示宋朝官船风格

1975年,高中毕业的方学斌进入江都金属工艺厂学艺。扬州地区的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水平历来很高,他们厂当时承接的都是出口创汇的单子。

“厂里很多师傅是从上海请来的,有很多厉害的高手”。给师傅们打了整整3年下手,方学斌熟悉了金银细工制作的各个环节,开始独立创作了。

1979年他独立设计创作的大型金银摆件《龙凤呈祥》成为电视剧《末代皇帝》的背景道具,1982年至1986年创作设计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连续3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汴河客舟》展示了宋朝官船风格。

从那时起方学斌的创作渐入高潮,他也对金银细工和运河船只有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

《大运之舟》集手艺之大成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方学斌决定制作一艘隋唐风格的龙舟。

龙舟具体的样子没有图片记载。为寻找创作依据,方学斌到多个博物馆查阅资料,走访众多专家,几易其稿才设计成型。

花费6年,长6米、高4米、宽2米的《大运之舟》问世了。龙舟上有亭台楼阁,内设柱廊、门窗,门可开启,窗可转动。

2015年,《大运之舟》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金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

如今,金银细工技艺也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南京南站、徐州沛县博物馆、豪华酒店大堂等,都有方学斌的作品,金银细工技艺正在被更多人所看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6338 2024-06-22 00:00:00 六 人生里的三条“船” <BR/>通往传承之岸KeywordPh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
传统金银细工的国家级非遗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