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评论员 李福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今年暑期,大理、平潭、荣成、敦煌、延吉成为年轻人最爱去的县城,“数字游民”“旅居”等是年轻人热衷搜索的关键词,而县城70%的异地订单消费者是20至35岁的年轻人,追求“人少景美、松弛感、特色体验”的年轻人正拥向县城,为国内旅游添了一把“火”。 “县城游”被热捧出圈,优势在哪儿?除自然风光与特色文化等自带流量外,一方面,县域本身生活节奏慢、生活成本低,意味着年轻人可支配消费的自由度更高,更具“松弛感”,符合年轻人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县域旅游优质供给也可圈可点,林林总总的商业综合体、形形色色的连锁品牌持续“下沉”,让小镇青年喝咖啡、进影院成为一种时尚,进一步丰富的县域消费场景,为旅游消费提供了更多可选择性。 当下,在Citywalk、自驾游、探索新境等风潮的带动下,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着旅游的方式和目的地。从走马观花式拍照打卡到沉浸式文化体验,从“酒店式旅游”到“特种兵式旅游”,从大城市转向小县城,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精品化、务实化,对旅游的期待不再是简单的“一街一景”,更多的是寻找高性价比的“心灵栖息地”。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1.19%、35.18%。应该看到,小城旅游热度的持续攀升,不仅是年轻人旅游观念的转型,更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向下沉市场的触达。就当下而言,如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将是县域旅游面临的重要课题。 每个县域都有不可复制的基础优势,县域经济也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值得审视的是,目前一些县域内的发展模式仍存在“盲点”。比如,在向大中城市看齐时,存在照搬照抄、复制粘贴等现象,导致各地旅游发展陷入同质化竞争;一些品牌在县域落地后,服务标准降低,山寨版频现等。保持高性价比优势,既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标识性的产业品牌和文化符号,补齐短板与不足,持续优化优质产品供给,拓展县域消费场景供给路径,也需要打通旅游经济大盘的上下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找准定位,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布局,带动县域消费体系释放新动能。 据统计,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3.8万多个乡级行政区,县域旅游经济是一片极具潜力的蓝海,需要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我们期待更多县域能够把握这一机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城“精品出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