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老小孩”和他们的90后“大家长”
我省计划每年遴选 50名中原大工匠培育对象
我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 下沉基层
@求职者 国企专场招聘会周六举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小孩”和他们的90后“大家长”
司皖路引导老人画画

“对5!”

“一张8,一张3,我赢了!”

“王奶奶,我出的是一对5,您一张8一张3咋管得住?”

“8加3等于11,两张5等于10,11可比10大呢!”

走进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司皖路和工作人员正在陪着85岁的王奶奶打扑克,王奶奶“不合规”的出牌方式逗笑了大家。

十八里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是一家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这里,老人既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又能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居家的自如和舒适。

90后的司皖路进入养老行业已经5年,是40后、50后老人眼中的“大家长”,也是一个“好女儿”。从普通行政人员到一线护理员,再到一名职业养老院院长,司皖路对养老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其实老人和小孩一样,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照顾陪伴我们的,我们就应该怎么照顾陪伴老人”。

家门口的养老院

养老中心更像一所幼儿园,它的一天是从6点半开始的。

老人们起床洗漱、测量血压,然后开始一天的活动。在每个固定的时间点都有具体的活动安排,比如8点到9点50分,老人根据身体条件进行康复训练或外出锻炼;10点20分到11点,进行讲故事、看电影、猜谜语、找数字等益智类游戏。

“有些老人是长住,有些老人是‘走读’——早上家人把他们送来,晚上家人下班后再将他们接回家。” 司皖路说。

传统观念中,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一件“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很多老人也因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对养老院心存排斥。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机构应运而生,2019年郑州市十八里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作为一家公建民营的社区养老机构,它以社区为中心,服务周边的老人。

张奶奶来之前,对养老机构有“三怕”:一怕吃不好,二怕没自由,三怕受虐待。但由于儿子工作繁忙,白天无暇在家全天候照顾老人,加上老人独自在家时摔倒过几次,听说社区也能提供养老服务时,张奶奶的儿子就找到司皖路,请她劝说母亲来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

刚开始,张奶奶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司皖路说:“阿姨,您就当是白天出来跟大家聊聊天,晚上您儿子还接您回去,就在咱家门口,您先待个两三天体验一下,您要是觉得不舒服,咱以后就不来了,行不?”

就这样,张奶奶才勉强同意,开始了她的“走读”生活。3天后,张奶奶迅速融入了养老中心的生活,再也没有提起“不去养老中心”的话题。

“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养老服务引入社区,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司皖路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托养、照护、助餐、助浴等服务,一方面,可以保证老人接受到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在家门口养老,老人“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缓解老人对被送到养老机构的排斥心理。

年轻的“大家长”

司皖路是护理专业出身,作为养老中心的负责人,司皖路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情况各异的“老小孩”,这个“家长”并不好当。

“作为一名职业养老院院长,既要有爱心和责任心,也要具备管理协调能力及各项专业护理技能。”司皖路有护士资格证、养老护理员证、社工师证、高级家政服务员证等,是养老行业的“全能手”。

在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老人都有一张专属的健康档案,记录着老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如何和老人沟通的小技巧。

张奶奶的记忆停留在学校时期,有人来访时,司皖路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奶奶,咱同学来看你了”,老人才会放下戒备心,拉起来访者的手唠起家常。

王奶奶是中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特别喜欢画画,从最初色彩认知单一,到现在已经能够清楚辨认很多色彩、动物等。为锻炼她的计算和思维能力,司皖路和工作人员经常陪着老人打牌。

88岁的马叔入住养老中心已3年,之前他因骨折、脑梗、糖尿病等造成行动不便,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带领老人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经过3年康复锻炼,如今马叔已能够借助辅具行走。

每天,司皖路和工作人员都会和老人聊天、做游戏,带领老人做手工、画画、唱歌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都是对老人记忆力、时间空间认知力等方面的训练。

“我理想中的养老院就是一个真正的家庭。”司皖路从小被姥姥带大,她希望,来养老中心的每一位老人都像在“家”里生活,“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里这么多老人,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这些‘宝贝’。”

记者 王战龙 李宇航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63907 2024-10-11 00:00:00 五 “老小孩”和他们的90后“大家长”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