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除了各地火爆的旅游热潮,还有一件感动千万网友的暖心事儿——有个女大学生用纸和笔,一笔一画地记下了86岁奶奶的故事。 “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为老人代写‘人生回忆录’非常有意义。”00后的王文浩说。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团队,他们与老人结缘,让老人重拾往昔时光,用一张张记忆碎片拼出老人的“独家记忆”。他们是康乐忆享项目团队,其创始人就是王文浩。 重拾回忆 记录长者人生智慧 “孩子们来啦,快进屋坐,先喝点儿茶,我正在理思路,看看从哪儿讲起比较好。”今年84岁高龄的程勉学老人热情地招呼着王文浩。 “就从我的求学之路说起吧。我先说一下大概时间线。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但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坚持求学,后来被分配到研究所担任技术员,转业后又继续‘充电’学习……”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程勉学老人不遗漏每一处细节。 程勉学老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篇个人自述交给王文浩团队整理,之后双方面对面完善其中内容。最终,由康乐忆享团队整理撰写的《蹉跎岁月老来乐》一书中,以近10万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了程勉学老人的童年生活、求学之路、军旅生涯、爱情故事、家庭教育,其中包含了老人对好好读书的感悟,对名人名言的人生体悟,还收录了部分老人创作的小说。 “看到这本书,仿佛自己的青葱岁月就在眼前,抚今追昔,非常感谢这些孩子帮我留住人生回忆。”程勉学老人说。 王文浩告诉记者,像程勉学老人这样能自己整理素材的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需要以老人口述的方式,团队再进行梳理整合,这个过程既充实又有趣。 “每一位老人的珍贵经历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它们不仅是老人的回忆录,也是时代的微记忆。”王文浩说,每一次为老人代写“回忆录”,自己和团队都能在老人身上学到人生智慧。 定格记忆 打造温暖“纪念册” 再现一段久远的故事、一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一份真挚热烈的情感……为何会想到为老人“记录回忆”? 王文浩说:“只是灵光一现,也可谓是突发奇想。” 康乐忆享项目起源要追溯到王文浩高中时期。那时,他的爷爷奶奶已经70岁高龄了,平时喜欢讲一些过去的事情。 “我希望爷爷奶奶把从前的故事留下来。而这件事情,我们家只有我能做。” “虽然平凡,但能够记录下来他们一定很开心。”抱着这样的想法,高考结束后,王文浩便开始了“记录”工作。这件事,让爷爷奶奶骄傲了许久,经常在乡亲们面前夸赞:“我们家文浩不仅孝顺,还会写文章。” 这之后,王文浩想:“是不是还有许多老人也想记录回忆?” 经过调研,2022年3月,王文浩邀请身边15位同学共同组建了“康乐忆享”团队。康乐忆享以倾听心声、温暖幸福生活为出发点,以帮助老人整理记忆碎片为切入点,以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为老志愿服务为支撑点,创新融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纸质回忆录、光影碎片集、云端故事库、虚拟数字人四大模块化产品。至今,团队共组织7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务老人32873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帮助老人整理文字故事超430万字。 定制服务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 作为一个持续性的项目,康乐忆享如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022年,王文浩将康乐忆享定位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指的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利用商业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康乐忆享根据老人的不同经历、现状提供个性定制服务,结合四大模块产品,建构起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我们的服务分免费和收费两种,我们会不断发掘身边有故事的老人,也会提供不同时长的后续陪伴服务。”王文浩说。 项目成立以来,团队实地寻访亲历红旗渠建设的37位老人,与退伍军人促膝长谈,话家常、忆往昔,走访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退休医生,感悟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的师者之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康乐忆享要帮助老人定格人生记忆,把“匆匆”变为“永恒”。 记者 董艳竹 杨柳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