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边下单边涨价,时间相差20分钟,价格却涨了近150元。”据报道,重庆的李女士3月份在某平台预订酒店,两晚价格分别为276元与268元。由于行程有变,约20分钟后,李女士准备再订一晚,发现该房型价格已变为417元。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有不少网友直言遇到过酒店“瞬间涨价”的情况:有的是多浏览了几次,酒店价格就涨了;有的是下单后酒店未确认,再点进去发现已经涨价。表面看是市场供需的自然调节,实则暴露了资本借助数字技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收割的无奈现实。面对部分商家对消费者的算计,仅靠消费者提高警惕远远不够,需要从三个层面构建防御体系:法律层面应明确将“大数据杀熟”界定为价格欺诈,提高违法成本;技术层面要打破平台数据垄断,探索建立公平透明的定价机制;文化层面则需培养公众的数字权利意识,认识到个人数据是必须捍卫的新型财产权。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