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话题
消费者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医保基金也不应该成为冤大头,医保卡支付价格乱象,该查一查了
“一款药物为何两种价格?”近日,据媒体报道,重庆的邓女士表示,自己在重庆铜梁区的一家药店购买三黄片(葵花),店员告知售价为18元一盒,结账时,邓女士掏出医保卡准备付款,收银员见状提醒她,刷医保个人账户比付现金贵,需要支付26元。对此,邓女士当即提出疑问,得到的回复是“价格一直就不一样”。据邓女士回忆,在重庆市万州区的一家药店,她也曾遇到过“阴阳价”。
标价18元的药,用医保卡付款却要26元,多出的8元接近原价的50%,这么大的差价实在不可理喻。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报道提到的一种解释是,医保支付的结算周期更长,即消费者支付后,会先进入医保经办系统,再由医保部门和药店进行结算,而且会收取2%~3%的手续费,药店于是把由此带来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种解释表面上看似乎说得过去,但还是无法完全解释,这背后有两个争议点:一是即便医保卡支付要收取手续费,这种成本转嫁做法是否合理;二是即便认可这种做法,“阴阳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也不至于太夸张,价格比原本的价格多出近50%,这显然不是手续费所能解释得通的。
站在药店的角度看,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地执行“阴阳价”,无非是觉得医保卡消费场景受限,消费者日常主要只能在药店消费。报道也提到消费者的反馈——“刷医保个人账户的话,药价高、不划算,毕竟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不刷的话,那些钱就‘躺’在账户里,也失去了参保的意义,好像怎么选都吃亏。”这不仅是一种消费陷阱,如果药店这种操作被认可,那么消费者就会把自己遭受的不公归咎于医保有关制度,甚至医保制度都会因此受到质疑,参保的积极性难免会受到影响。
目前不清楚邓女士的这种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是部分药店、少数地区的操作,还是全国多地屡有发生。但其性质非常恶劣,可以说是通过区别定价变相地套取医保基金。本质上,大家用医保卡消费,就是医保基金在买单,如今这种支付方式被特殊定价,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成本才能得到同样的药品,表面上是消费者被坑,其实医保基金也吃了亏。
消费者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医保基金也不应该成为冤大头,医保卡支付的价格乱象,监管部门该查一查了。据《南方都市报》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