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3
“民航版12306”上线 能否终结加价套路
高校宿舍楼部分对外经营 优先保障学生权益是底线
“货不对板”的研学游,该补哪些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货不对板”的研学游,该补哪些课?

热点 话题

告别走马观花、“割韭菜”式的运营模式,让学生研有所得、游有所学,才是研学游该有的模样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暑假期间,随处可见参加研学游的学生。研学本为丰富假期生活、增长见识,可实际效果如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8.8%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参加研学游的收获不多。过度宣传名不副实(55.6%)、溢价过高(52.2%)、水平参差不齐(50.7%)被指研学行业三大问题。加强对研学市场的引导和规范,71.3%的受访家长希望整顿从业者乱发证,形成资格认证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

早在2016年,国家层面就曾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同时也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的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和需求的双轮驱动,发展有方向、行为有规范、市场增动力,研学游逐渐成为经济、教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随着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热度上去了,价格上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一些经营主体管理无序,一放了之,后勤得不到保障;再比如,有的研学游机构热衷于文化游,“抄作业式”一哄而上,导致名校游变“校名游”、博物馆游变“到此一游”、精品课程变“拍照打卡”……诸如此类同质化、空心化、粗放式的“品控”,正在稀释研学游的“含金量”。

客观地说,对于适度“溢价”,家长们或许并不排斥,研学游既延伸了课堂,也弥合了暑期“带娃难”的时间差,花费也在情理之中。归根结底,缺“研”少“学”、重“游”轻“学”,无异于本末倒置,高价叫卖、货不对板,更有坏口碑、“赚快钱”之嫌,怪不得家长纷纷吐槽“不值得”“没收获”“研学忧”。

就当前国内多数研学游来说,其底层逻辑在于“教育+旅游”,将探究式学习同花样文旅融合,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实践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所以,做好研学游,关键在于告别走马观花、“割韭菜”式的运营模式,在游与学二者之间做好平衡。一方面,要从学生群体的需求出发,以教育元素为本位,与书本知识相呼应,科学规划合理路线,制定精品课程,让学生研有所得、游有所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借势文旅东风,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红色遗址等场所,打造开发精品基地和研学路线,让学生走出去,更好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

同时,要严格把好“准入关”,对经营主体运营资质、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研学项目品质把控等形成统一管理规范和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行为,让更多优质的研学游挤出“水分”,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充分发挥其独特教育价值。

这些都是当下许多研学游需要补上的一课,应该看到,要想实现从研学游到研学“优”,抱着营销的心态搞噱头、博眼球是行不通的,把握好研的基础、学的本质、游的形式,打造出更多寓教于乐、融“教”于“游”的精品路线和匠心课程,才是行业发展的常青之道。

评论员 李福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10890 2025-07-31 00:00:00 四 “货不对板”的研学游,该补哪些课?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