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气象信息显示,进入8月,高温依旧是我省天气的“主旋律”。昨日,郑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科学防暑指南。 警惕高温中暑,症状早知早防 1.先兆中暑:小信号,大提醒 这是中暑最轻微的阶段,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乏力等症状。及时转移到阴凉处,降温补水,可快速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升级,需重视 体温常超38℃,伴面色潮红、大汗、皮肤灼热、脉搏快。同样需转移、降温、补水,数小时内可恢复。 3.重症中暑:危险降临,刻不容缓 重症中暑是最危险的,包括3种严重情况: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疼痛性抽搐;热衰竭会出现极度虚弱、头晕、呕吐、低血压等症状;而最严重的热射病,体温可达40℃以上,还会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从头晕到昏迷可能只需要短短30分钟。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且未及时降温,全身细胞就会像被“煮”过一样,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避开降温误区 别让“解暑”变“致病” 误区一:冰水猛灌解暑 大量饮用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痉挛引发腹痛腹泻。中暑后立即大量喝水更会稀释电解质,诱发低钠血症。 科学做法:每小时补充500~1000毫升含0.1%~0.2%盐分的凉开水,观察尿液呈淡柠檬色为最佳。 误区二:赤膊更凉快 皮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会从环境吸收更多热量,阳光直射还会灼伤皮肤。 科学做法:穿浅色长袖棉麻衣物,UPF50+防晒衣可阻挡98%紫外线,宽檐帽能使头部温度降低3℃~5℃。 误区三:酒精擦身降温 酒精会刺激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阻碍核心热量散佚。儿童还可能因乙醇吸收导致神经抑制。 科学做法:用25℃~30℃温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湿毛巾冷敷效果更佳。 本报记者 王红 通讯员 金路恒 陈彦哲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