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8版:郑东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F08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
乡土志·十景郑东(之六)
黄河
修复后的河神祠碑
杨桥引黄渠首闸
沉砂池

接上一期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日新月异的繁华,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灯火辉煌的夜晚,难掩如意湖面泛起的点点乡愁。这座如意之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乡愁的寄托。列子祠、东周古城、祭伯城遗址、小营点军台、大河村遗址……自7月26日起,《郑州晚报·郑东时报》将以10篇专题文章,追访郑东新区千年绵延持续的文化脉络,贯穿改革开放40年的乡土变迁。“留得青山有柴烧,留住乡愁有归处”,让我们带着人文意识和诗意情怀回溯,一抔乡土,留住乡愁。

上期说了杨桥玉皇庙、杨桥碉堡群、台肖村尧王庙等传奇故事;本期说说杨桥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杨桥在黄河南岸,千百年以来小镇的兴衰始终跟“母亲河”的“脾气”息息相关:

历史上黄河水患多发,促成了杨桥黄河水道上唯一的园庙建筑佑宁观;为避水患杨桥村人渐渐往黄河淤成的高处聚居,渐渐有了“龟宝地”的传说和杨桥村的形制;清朝中期,作为水旱码头,杨桥镇的客货流量十分昌盛,形成了大小庙宇和庙会;1938年蒋介石为堵日军,下令扒开黄河花园口,淹没东南十几县,杨桥也在受害之列;1968年杨桥引黄虹吸工程建成,供给辖区内的村庄用水,村民种上了水稻;后来又大力发展水产养殖,2004年还被命名为“郑州市水产养殖专业村”;进入郑东新区发展的新时代,杨桥境内的一口沉砂池保障了白沙园区内各条景观河渠有清水、活水;正在开展的黄河湿地专项整治工作,使境内湿地达到复耕标准,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 马燕 李江

黄河之水,杨桥兴衰

前文说到杨桥“特别”,首先就是名字中的“桥”字。

据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汪松枝介绍,杨桥得名有三种版本,一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河道从此入中原,在此用杨木架桥。二是运河通航,南岸北通阳武县城,河上有桥。三是唐时在此设防驻军,各段均设有镇守而得名。

据明正德十年《中牟县志》载:“隋炀帝开通济渠经此,跨渠有桥,路通阳武县,镇以桥名。在此设防驻军,每段各有镇守,所以叫镇,镇之称由此而来。为唐宋时期汴西(开封)名镇。”又重修杨桥二庙记,云:“中牟之邑有杨桥镇,去县西北五十里,旧称阳武桥镇。汴流经其处,地沃壤而民丛聚,托处于是者凡八百余户”……从这两段史料记载,证明了该镇的地理位置和镇史出处。同时也记述了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由此首入牟境,河入中原,两岸土地肥沃。在明代中期杨桥就是拥有800多户的大集镇。

宋金以后,汴河河道受黄河多次决口影响,沿河经济一度萧条。到明代中前期,河道疏浚,航运恢复,经济复苏,这里又成为中牟八大镇集之一。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又一次大决口,大流夺汴河故道一泻东南,经大力治理,这里成了黄河永久河道。杨桥镇是黄河的险工堤段,是当时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

在如今的杨桥村西北,有着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渠道首闸,担负着中牟境内1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任务。

水患造就的园庙建筑佑宁观

据说杨桥镇历史上最频繁的决口在清代,由于黄河底逐渐抬高,加之堤防不牢固,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竟然一年两次决口。决口恢复后,便在杨桥镇南大兴土木,建成了宏大的佑宁观(俗称大庙郭),成了清代黄河上最大的园庙建筑。

据史书记载,佑宁观占地540亩,山门巍峨,正殿美轮美奂,亭台、鼓楼数百年间皆金碧辉煌。抗日战争时期,大庙郭已经残塌不堪,留下一片废墟和碎砖破瓦,不过仍可以看出大庙郭构建气势之宏大。

乾隆年间(公元1761年)黄河再度曾两次决口,激荡的黄河水一泻千里,下游变成泽国。朝廷焦急万分,难有应对良策,只能寄托神灵佑护。便在杨桥又修了一座规模略次于佑宁观的河神祠(俗称小庙郭)。祠内有御碑亭,碑高八尺,阳面携乾隆皇帝御制碑文,记述大学士刘统勋督工堵口工程始由:阴面镌御别诗,诗意为描述当日决口险状及善后核实情况。碑座是一个大石龟。石碑现存郑州黄河博物馆,石龟现在杨桥,有身无头,前些年修复的时候进行了重塑。

关于这个石龟有个传说:清朝道光十五年的大年初一,市场商户发现头天包的饺子全不翼而飞了。有一个叫吴立三的人不信邪,特意躲在一个篓子里,到了夜里,眼看着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爬进来一个庞大的乌龟,光脖子就二尺多长,张开血盆大口把饺子吃了个空……

关于当时此地生活状况,有一首“龟宝地”诗云:“村里四季水汪汪,夜间走路扶着墙:寥寥几棵柳榆树,枝干虫蛀叶子黄:屋墙卤的透明看,家具腿沤半尺长;锅台上面长盐碱,青苔到处绿茫茫。”

这是对旧时杨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水患连绵使杨桥村人不断向地势高处聚居,于是旧时杨桥村的形制也成了中间高、四周低,呈椭圆球冠状形,且南端缩窄伸出一桥,极像一只大乌龟。人们沿龟背建起了杨桥村庄和水旱码头,并在龟头部挖了座桥,疏通水系,吸引附近人们来这里集聚交易,盛时车水马龙,一派安居乐业景象。据说是因为神龟护地。“龟宝地”也因此远近闻名。

据祖辈讲,嘉庆至咸丰年间,杨桥码头客货流量十分昌盛,而杨桥镇也是一片繁华。所有杨桥的庙宇、庙会大都形成在这个阶段。

今天的杨桥村是1980年~1985年间,从较低洼的老村庄搬迁来的,新村址是乾隆年间黄河决口冲砌而成的300余亩的杨桥潭,后来经引黄淤溉后形成的高台。

关于“治黄”,在杨桥历史上的一个关键点是1967年开工建设的杨桥引黄虹吸工程,1968年6月16日正式开始吸水放水,与虹吸工程配套工程同时开挖了虹吸河。虹吸河北临黄河大堤,向西到金水区三坝村、黄冈庙交界处,南至北周庄村、徐庄村、姚孙村,供四村用水。这天起,杨桥引用黄河水种上了水稻。

后又建了杨桥引黄闸、一支河、二支河,加上原先建的虹吸河,三条河灌溉全村土地,彻底改变了杨桥农业的经济面貌,通过引黄水源、淤灌,原先的盐碱地成了肥沃的良田。

也许从真正告别水患的这天起,龟宝地才真成了一方宝地。

沉砂池和黄河湿地治理工程

杨桥人对黄河感情最深,黄河西自来潼寨入境,东至永定庄出境。境内流程约5公里。随着新中国不断兴修水利投入,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已经成为杨桥村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杨桥人还有一个自豪的荣誉:“郑州市水产养殖专业村”——水产养殖是杨桥的支柱产业,黄河鲤鱼是一大特色,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1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8%。

圈塘养鱼不得不提,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杨桥境内的沉砂池。位置在规划的沿黄大道以北,总干二支以南、杨桥干渠以东,总占地面积379亩,用于对引黄水水质的泥沙沉淀。

沉砂池的水去哪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湖、龙城明渠、永盛明渠以及杨桥干渠……当你行走在白沙园区的景观水域,看这清水、活水,陪同妻儿家人亲水、赏水时,这口沉砂池便功不可没了。

杨桥“特别”,它是郑东新区唯一一个负有黄河湿地治理任务的辖区。治理湿地,除了要拆除、清理违章建筑,恢复地貌,还要对湿地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界定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更要构建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环境的优化和空气质量的提升。在杨桥正在开展的黄河湿地专项整治工作中,拆掉了湿地上17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截至目前已经清运完所有垃圾,正在恢复植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就是活证。

——本文得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松枝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3661 2018-08-30 00:00:00 四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KeywordPh乡土志·十景郑东(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