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触最深的是,基金作为很好的投资理财工具的观念已经开始成型了。业绩表现良好的基金公司,募集新基金的规模动辄可以达到50亿元以上,旗下老基金的份额也有所增长,就是很强的明证。但是,在我看来,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才能在基金投资中无往不利,充分享受好的投资回报。
第一,请详细注意基金公开说明书中的“业绩标准”。例如:(1)锁定几家基金公司;(2)决定自身风险程度;(3)检查所圈定的基金公司中各只基金的“业绩标准”,再把你觉得比较相近的基金作为自己的“基金库”;(4)收集公布每月每季的业绩,自己做个比较表,由此可以得到你自己所要“业绩比较”。由于公司及基金数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清楚掌握各基金的特点。
第二,要看一只基金或一家基金公司的业绩时,最好以熊市和牛市完整的循环时间段来衡量。以中国来说,自2004年上半年起涨至2005年跌至最低,就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时段。我多年接触台湾或海外市场的基金,很少有牛、熊市都表现很好的。像我过去服务的公司,有2只成长型基金,有一年分列全国第1及第2位(年报酬率约80%),但第2年遇上熊市,排名立即就滑落至后40%之列,足见若是看长一些,可以避免只看短期所带来的风险。
第三,基金业绩是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共同缔造的。优秀的基金经理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其背后的基金公司研究团队的支持,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例如,在台湾有公司高薪挖角明星基金经理,然而该基金经理在离开原有的团队支持后反而一蹶不振,黯然下台;但也有挖到优秀的首席投资官,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整理后业绩大幅提升。就以鼎鼎大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与他所供职的富达基金为例,在林奇先生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期间,由于其个人努力与自身能力,配合富达基金对基本面研究的重视及相关资源投入,麦哲伦基金规模不断增长,业绩也顶呱呱。但当林奇先生下来后,不论是麦哲伦或富达基金都历经了不短的低潮期。所以个人的大势判断与选股固然重要,但投研团队总体的资源提供与配合也不可或缺。
总之,希望大家既会选基金,又找到好的经理人与基金公司的组合,那就无往而不利了。 曹幼非
(作者为信诚基金董事、英国保诚集团大中华区投资基金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