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
韩肇忠是陕西省山阳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近日,他背着案卷,与山阳县元子街镇的一名党委副书记一起,陪着上访者王忠有踏上“上访”的路途。在上级法院,王忠有听到“他们村里争议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归村委会所有”的权威说法后,思想上的疙瘩终于解开。转日,他与“陪访”的干部返回山阳县。(新闻见7日《法制日报》)
所谓“陪访”,就是在群众上访过程中,对公权部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本级公权部门的陪访导访员陪同群众带着调处意见及相关背景资料逐次到上级公权部门调处,直到问题、矛盾得到解决或答复为止。正如商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铁虎所说,干部“陪访”,对上访者是一种服务,也可让上级机关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作出准确判断。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信访问题一直是基层公权部门及干部的一块“心病”和“通病”,怕上访、怕纠缠、更怕越级信访。在这种“惧怕”心理下,面对上访日趋增多的势头,部分干部不是积极地创新方法、拓展渠道,竭尽全力地化解矛盾,而是消极应对,大打“信访阻击战”:或“如临大敌”,采取阻拦、制止甚至是压制的办法强行“解决”;或“软磨疲拖”,采取“车轮战”、“疲劳战”来软化上访者的意志;有的干脆避而不见,推责任、踢皮球。
凡此种种,不但无意中割裂了与群众的感情,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滋生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畸形心理,最终陷入越阻拦群众上访越多的“怪圈”之中。俗话说,“民无苦情不上访”。对真正上访的群众来说,他们并非无理取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冤屈、困难甚至于“疙瘩”寄希望于政府予以解决,这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对法律的敬畏,是一种合理的利益诉求。对此,只要各级政府及其干部能真正树立群众观念,热心、真心、诚心、细心地服务,信访难事也就不难了。
“对于长期缠访的特殊案件,我们要将这一服务方式制度化”正是建立在这种不遗余力维护群众利益基础之上的一种信访制度。群众心中有了难解的“疙瘩”,干部主动上门沟通解决,确实受条件限制解决不了或因权威和影响力不够而无法抽掉“底火”,就全程陪同一起找上级相关部门。正是这种“陪”,既能让干部自身受到教育,又能大大提高问题的解决率和满意率,融洽干群关系,使真问题、真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