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四川省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11月28日《成都晚报》)
“我还你一个童年,我就欠你一个成年”,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说给孩子听的话。没办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是这样,孩子们要想“出人头地”,再苦再累也要适应这个“游戏规则”,这就是现实。
孩子们没有幸福的童年,家长和老师们都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欠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怎么还?之前,想必很多人都会认为,给他一个幸福的成年就够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人们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很多人都已逐渐认识到,这种扼杀孩子童年和天性的做法,危害多多。所以,我们才一再地吁求高考考试和录取模式改革,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成都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初衷便是如此。
而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这种仅在细枝末节进行的小修小补,注定无力改变孩子们的童年依然苦、累的现状。禁止补课不要紧,我给孩子们报这样那样的辅导班;整肃辅导班也不要紧,我花钱给孩子请一个好的家教。反正,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
所以,不管是成都市教育局,还是教育部,面临的共性尴尬正在于此: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认真了,家长和社会舆论势必会认为这是在胡闹——应试教育的模式都没变,搞这些有什么用?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认真,那类似的体系、平台打造只会沦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家长和社会舆论会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诚意不足: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何不进行更大范围、更为彻底的改革?
欠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该怎么还?要想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无疑需要足够的勇气。如何充实勇气?显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更多更彻底的谋划和行动。比如如何制定“撤离”应试教育的时间表,如何阶段性地严格施行义务教育。类似的“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可以尝试,但不能折腾——因为折腾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最终埋单。